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733,10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励志 > 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
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
上一张
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
下一张
prev next

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

作者: 史帝芬.米契爾、瑪格麗特.布萊克
出版社: 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 2011-06-1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00.00
市场价格: RM76.90
本店售价: RM67.7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一切都要從佛洛伊德的那張躺椅開始……

  什麼是精神分析?

  電影及漫畫很喜歡出現這畫面:一個病人躺在沙發上,對著虛空說話,而醫生翹著二郎腳低頭作筆記------尤有甚者,像好萊塢娛樂片「老大靠邊閃」一樣,黑道老大聽到「戀母情結」就氣得跳腳,拿槍指著精神科醫師,不准他亂說話。

  精神分析已深入現代生活,成為流行文化的符號,例如潛意識、伊底帕斯情結、夢的意義等。然而,想要了解精神分析,不能只讀佛洛伊德,因為,精神分析從那張躺椅上誕生之後,在過去五十年間,已經歷了許多的擴展與改革,越來越豐富並引人入勝。

  《超越佛洛伊德》宛若一堂精彩的導讀課,引導讀友進入精神分析的世界。本書最大特色,是它首度讓精神分析脫去艱澀的外衣,透過豐富生動的案例,平易近人的筆觸,扼要介紹精神分析思想的流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迅速了解其精華堂奧,也讓我們對人類心靈的深度和複雜度,發出衷心的讚嘆。

作者簡介

史帝芬.米契爾(Stephen A. Mitchell, 1946-2000)

  米契爾身兼威廉.阿蘭森.懷特研究所(William Alanson White Institute)的訓練及督導分析師,並任教於紐約大學心理治療及精神分析博士後課程。他被視為精神分析中「關係學派」的創立者,而他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成立國際精神分析期刊「精神分析對話」(Psychoanalytic Dialogues),這份學術期刊極具影響力,他也藉此將「關係精神分析」(Relational Psychoanalysis)介紹給更多讀者。

  在與葛林伯格(Jay Greenberg)合作出版第一本書《客體關係的精神分析理論》(Object Rel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後,他經常受邀至美國、歐洲與以色列等地授課。除了學術貢獻,米契爾在精神分析領域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人物,協助成立好幾個精神分析的組織;此外,心理衛生領域長期將同性戀病態化,但米契爾早年的兩篇文章對扭轉此一現象有決定性的影響。

  米契爾五十四歲時死於心臟衰竭,著作有《精神分析中的關係概念》(Relational Concepts in 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中的希望與恐懼》(Hope and Dread in 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中的影響力與自主》(Influence and Autonomy in Psychoanalysis)、《關係》(Relationality)、《愛能持續嗎?》(Can Love Last?)等,以及與妻子瑪格麗特.布萊克合著的《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

瑪格麗特.布萊克(Margaret J. Black)

  美國國家心理治療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Psychotherapies)推廣教育委員暨主任。

譯者簡介

白美正

  1960年於台灣出生,1984年赴美取得臨床心理學博士。研究所畢業後,進入美國奧思丁瑞格中心(Austen Riggs Center)工作,並繼續接受精神分析訓練。1998年返回台灣,自2004年起擔任台灣精神分析學會教育委員,目前她主要的工作是精神分析教學與臨床實踐、心理治療,以及臨床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