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5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台湾中文书出版品 > 新世紀散文家1~9(林文月+董橋+蔣勳+周芬伶+楊照+余光中+劉再復+廖玉蕙+陳芳明)
新世紀散文家1~9(林文月+董橋+蔣勳+周芬伶+楊照+余光中+劉再復+廖玉蕙+陳芳明)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新世紀散文家1~9(林文月+董橋+蔣勳+周芬伶+楊照+余光中+劉再復+廖玉蕙+陳芳明)

作者: 林文月、董橋/等著
出版社: 九歌
出版日期: 1900-0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610.00
市场价格: RM401.50
本店售价: RM353.3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林文月精選集》

  臺灣彰化縣人,誕生於上海日本租界,啟蒙教育為日文,至小學六年級返歸臺灣,始接受中文教育,故自然通曉中、日語文。自大學時期即從事中、日文學翻譯工作。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九三年在臺灣大學中文系任教時,專攻六朝文學、中日比較文學,並曾教授現代散文等課。一九九三年退休,次年獲聘為臺大中文系名譽教授。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史丹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捷克查理斯大學客座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類)、國家文藝獎散文獎及翻譯獎。

  林先生的作品早期充滿思想性,後期卻充滿抒情性,最後又有記敘性,但記敘並非僵固呆板之記敘,乃在記敘之筆中蘊含無限思感。她已形成自成一家的寫作風格──即一貫的鋪陳反覆、細膩翔實、嚴謹經營。她的寫作如其為人之精緻,並如實呈現她的體悟感懷。我以為「似質而自有膏腴,似樸而自有華采。」殆可形容林先生作品之整體美學風度。林先生雖突破了現代散文的體式,但仍是散文的正統,也仍是近年來逐漸少見的「純散文」。

  

《董橋精選集》

  董橋,1942年生,福建晉江人。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香港美國新聞處編輯、英國廣播電台節目製作。香港美國國際交流總署出版組編輯、《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輯、《明報月刊》及《明報》總編輯。現任《蘋果日報》社長。撰寫文化思想評論及文學散文多年,中、港、台出版文集二十多種。

  董橋的散文知識多感觸少,寫到知識時講究用文字的整理省約凸現風格重點,寫到感觸時,多下價值判斷少談空泛喜怒哀樂,因而展示出高度理性化與高度風格化,以理性建構風格、以風格推動理性的獨到魅力。「隨筆」是文藝復興時代的文類,「隨筆」也是「文藝復興人」用以進行其知識悠遊與呈示其好奇結果的最佳工具。靠著董橋的筆,長期陌生乾涸的隨筆文類之流,終於灌注入了新的水源;而也靠著隨筆這種文類的包容庇護,董橋得以盡情的開發、涵養他那既華麗而又高貴的偏見,不至於淪為固執尖刻。隨筆與董橋,相遇相合而相得益彰。

  

《蔣勳精選集》

  中國文化大學歷史學系畢業,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畢業,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研究,一九八一年受邀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蔣勳十五歲進高中便學習新詩、小說創作,寫作文類包括詩、散文、評論,由以詩和散文最具個人風格,由於作者從事藝術工作多年,使其作品處處顯露豐富的視覺意象,彷彿以文字代替線條,透過藝術組合而產生美感。

  蔣勳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瘖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蔣勳多年在文學和美學上的耕耘,就時間的縱軸而言,他可算為人類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個恭謹謙遜的善述者。就空間上的橫軸而言,蔣勳是這個地域的詩酒風流的產物,是從容、雍雅、慧傑、自適的人。

  

《周芬伶精選集》

  台灣屏東縣人。政大中文系、東海中文研究所畢業,現任東海中文系副教授。跨足多種藝術創作形式,散文集有《絕美》、《熱夜》、《戀物人語》……等八本;小說有《妹妹向左轉》、《世界是薔薇的》等兩種;少年小說《藍裙子上的星星》、《小華麗在華麗小鎮》等三種,曾被改拍為電視連續劇;文學論著《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口述歷史《憤怒的白鴿》;並成立「十三月戲劇場」,擔任舞台總監,編有《春天的我們》等劇本。作品被選入國中、高中國文課本及多種選。

  ”周芬伶從不明言欲改寫女人的存在樣貌,甚或搶奪文字的主宰權。寫作是一種快樂的事,寫作讓人感覺有力量,最要緊的是,寫作讓她更貼近自己,她以文字來構築一個角落,檢視傷口,照亮陰影,並與外界保持完美的距離,可以介入,可以抽離。那小小的點是「炙熱的」,熱情柔軟的心包覆著寫作的角落,讓周芬伶的文字即使冷澄如玻璃,也是出於高溫的吹塑。

  天真、柔美、婉約、機智、善於寫物狀人……等勾勒之詞,無法道盡我在閱讀周芬伶時更深沉細膩的共鳴。

  

《楊照精選集》

  楊照,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出於台北。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靜宜大學藝術學院兼任講師、公共電視「公視論壇」主持人、遠流出版公司編輯本部製作總監、《明日報》總主筆等職。現為《新新聞週報》總編輯、ETFM東森聯播網「1200領先開講」主持人。

  楊照的整個文學書寫風格其實是十分散文的。閱讀楊照那有時極端雄辯、有時略帶懷舊感傷或自剖自省的作品,總是會把你帶進或經過某個具體的知識或觀念、某個具體歷史或遭遇、某種具體的態度或想法。這種「有料」風格的形成可能與他的博學與雜學傾向、混雜著思辯力、表達力的觀察力與在文學創作課題或取材上的選擇有關。透過文字與知識的掌握,楊照的散文散發著知性的魅力,特別是他對於人們情感慣性與認知慣性上的除魅式的描寫,呈現出一種現代心智特有的客觀與苦澀。

  

《余光中精選集》

  余光中,閩南人,因眷戀母鄉常州,亦自命江南人,又稱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著譯已出版專書五十種。近年在大陸各省市出書在二十種以上;深圳海天出版社近編《當代中國散文八大家》叢書,將他與冰心、汪曾祺、余秋雨等並列;《余光中詩選》也列入北京學界評選的《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曾獲國家文學獎、吳三連散文獎、吳魯芹散文獎、霍英東成就獎。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余光中的散文,則「精新鬱趣、博麗豪雄」八字當可稱職。把他的散文放在中國歷代最優秀的散文作品中,余光中的毫不失色。他的散文是中國散文史上璀璨的奇葩。這是對他散文最穩重最保守的評價。

  余光中散文,通體洋溢著一股堂堂正正之氣。那是一種自給自足、綽有餘裕的才能,原無須借助外力、事件或經歷的成全。我以為,一旦具備了余光中的才能,那麼無論生在何時,長於何方,他都必然會在文學上嶄露頭角,大顯崢嶸。

  

《劉再復精選集》

  劉再復,一九四一年生,福建南安縣人。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評論》主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八十年代,以〈論人物性格二重組合原理〉、〈論文學主體性〉等重要論文和《性格組合論》、《文學的反思》等著作,改變了大陸文學理論基本模式,斐聲於文壇。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客座教授。著有《漂流手記》六卷——《漂流手記》、《遠遊歲月》、《西尋故鄉》、《獨語天涯》、《漫步高原》、《共悟人間》與《人論二十五種》等散文集,以及學術著作、散文詩集等作品二十餘部。

  劉再復左手寫學術論文,右手寫生活散文,數十年來練就從理性與感性兩個側面去體悟人生的本事,抒發情感時能淋漓盡致,推研理論時又嚴密創新。以開放活潑的思想,不斷去考察人生;又將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煎熬和領悟,反過來檢驗自己的思想,感性與理性的對流融會,使他的散文寫作不斷有新境界。劉再復的散文是思想者的散文,側重抒寫內心世界的散文,他把靈魂打開,將充滿血液蒸氣的思想和心路歷程展示給讀者。

  他認定沒有生命的解放,文學的精采首先在於生命的精采,因此,他不斷更新生命,向生命深處挺進,不斷對自己內心世界提出扣問和質疑。

  

《廖玉蕙精選集》

  廖玉蕙,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世新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散文集《不信溫柔喚不回》、《嫵媚》、《如果記憶像風》、《讓我說個故事給你們聽》、《沒大沒小》、《與春光嬉戲》、《隨時來取暖》、《五十歲的公主》……等十四冊,小說集《賭他一生》、《淡藍氣泡》兩冊,繪本書《曾經的美麗》、《一本燦爛》兩冊,訪談錄《走訪捕蝶人》及學術論著《細說桃花扇》、《人生有情淚沾臆》……等四種。曾獲七十九年中國文藝協會頒贈五四文藝獎章、八十三年中山文藝獎散文創作獎、八十八年中興文藝獎散文創作獎及九十一年吳魯芹文學獎。作品被選入高中國文課本及多種選集。

  廖玉蕙說:「只有真心對待、不以諂笑柔色應酬,人間才有華彩;寫作也是這樣,唯有著誠去偽,不以溢言曼辭入章句,文章才有真精神。」

  以女兒之親親,以教師之仁愛,以作家之尖銳,是廖玉慧在她的散文精選中?讀者設計的自我形象。作家對父親的深情描寫是散文中最有光彩的文字,這種依戀父親的文字不是爆發式的,而如涓涓細水浸潤著她的許多散文篇章。廖玉蕙的一些親子散文也是圍繞了教育而鋪張開去的,?述者的立場相容了母親和教師的雙重身分,使散文的內涵超出了一般的感性散文,具有多重的含義。在社會報道領域裡,廖玉蕙一改溫柔仁愛的形巷,尖銳潑辣如鬥士,喜怒笑罵成文章,鋒芒直對社會種種怪現象,在最尖銳的批評理她仍然保持了一個散文作家的幽默和諷刺。廖玉蕙散文的許多佳處,讀者當在閱讀中細細地再品嚐才能領會真正的賞心悅目。

  

《陳芳明精選集》

  陳芳明,台灣高雄人。輔仁大學歷史系學士、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台灣文學研究會創辦人之一、美國《台灣文化》總編輯。曾任民主進步黨文宣部主任,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開設台灣文學史與台灣文學研究專題課程。著有散文集《掌中地圖》、《夢的終點》等,及學術論著多部。

  從學院到政治,再從政治回到學界,陳芳明的人生和文學道路何其漫長,正如他習引佛洛斯特的詩,樹林有兩條不同的道路,他只是選擇了那條沒有人走過的。因為見證了一整個時代的轉折,陳芳明以生命譜寫的歌詩,艱難、晶瑩而又美麗無比,那是麻州的雪地,暗夜中隱隱透著微弱卻恆定的星光。小至句式,大至章法,非常有脈絡。感情的河流受到理智的兩岸所拘束,於是,詩的本質,加上針腳細密的謀篇佈局,成就了陳芳明散文真正的殊勝之處。

  陳芳明的散文,不是唯一艱難的實踐,負載著時代和自我的沈重傷痕,在美麗如詩的表象之下,是無畏而雄辯的氣勢。他的斷裂轉折,徘徊憂思,和那些濕霉的記憶,都已然留棄在北國的雪地裡,遺忘在生命的彼岸外。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