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6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台湾中文书出版品 > 高薪Easy Talk
高薪Easy Talk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高薪Easy Talk

作者: 李‧E‧米勒
出版社: 美商麥格羅‧希爾
出版日期: 1999-05-1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60.00
市场价格: RM40.00
本店售价: RM35.2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我們要有效地行動,仍必須有份計畫。有句諺語說:「行萬里路從一步起」,容我加一句:「帶份地圖」。

談判前的準備│
福萊徹.拜倫 (Fletcher Byron)

    說真話的時候,永遠不用自己擔心記性不好。

如何討論目前的待遇│
H. 傑克森.布朗(H. Jackson Brown)

    成功三要素:說話的人、說的內容、說的方式。三者中,說的內容最不重要。

25種讓薪水更高、福利更好、工作更安心的策略│
約翰莫利,英國布萊克本之子爵(John, Viscount Morley of Blackburn)


下棋時,每一步都有反制的方法,讓對手佔不了上風。談判時,尤其談工作,如果策略用得對,對方就無力招架。恰當的談判策略,是運用當下情勢的動態。像柔道一樣,正確的戰略,是化對方的攻勢為自己的優勢。

我稱之為「工作談判十誡」的談判原則,每種工作談判都用得上,你在談判的每一階段,都應把它們牢記在心。此外,某些狀況下,須用到特殊的技巧與戰略,想一舉奏效,不必靠律師或代理人。你只要能評估情勢,選定合用的策略就成了。

本書所述的每個技巧,是不是對每種談判都有用?答案很顯然是「不」。但只要你了解該公司關心的重點,找出適用的應對策略,其實非常簡單。

談定一份工作所需的時間,看你應徵的職位層級而定。有的可以一次談定,有的則要談好幾週,甚至幾個月。很多工作的談判機會很有限,這樣就得把你想要的待遇一次談定。反之,如果你找的是較高層的職位,或該公司到了非你不用的程度,就得花一段時間交涉。這種情況下,時機也很重要。有些談判,大概只要用書中的一種策略即可應付,但通常都要用上好幾種,你須依情勢來決定哪幾種策略最管用。

選擇適用的對策,和決定運用的時機,都需要完善的規劃。若你了解公司的需求,大概想得到交涉時會討論哪些問題,但要緊的是態度要保持彈性。你的對策有用與否,常要看談判進行的狀況。若能善加運用當下的動態,轉成對你有利的方向,不難達成目的。拖得太久,可能錯過大好機會;在基礎沒打穩前就行動,又可能無法達成預期的效果。若沒有好好分析自己的處境,再好的策略自然也會失效。

好比說,大多數公司都希望員工覺得待遇公平,同時公司自己也不想吃虧,因此大部份工作談判時,你的策略可以從公平觀點出發。但若你碰上對方不在乎談的結果,只一心想佔上風,講公平就沒用。其他類似策略如跳過談判代表,或怪罪律師等等,也只在某些特定的狀況下才管用。

從以下介紹的策略,你可學會判斷不同的狀況,從參與談判的人員,或當時的情勢,來決定對策。你不僅能學會如何運用策略,還有它們發揮最大功效的時機。

以下的案例都基於真實狀況,為顧及當事人,人名與事實略有更動。看完本書後,你不但會知道怎麼有效執行策略,更能洞悉某種對策可能無效的時機。當你發現談判中出現適當的機會,就可執行恰當的策略達成目標。只要善用以下策略,你就能爭取最好的待遇,順利地開始新工作。


目錄

談判的原則:工作談判十誡

第一誡:做好準備

第二誡:了解工作談判的獨特之處

第三誡:知道你要什麼?公司要什麼?

第四誡:掌握談判時的互動關係

第五誡:別說謊,說對你有利的實話

第六誡:明瞭公平的重要性

第七誡:不確定也有好處

第八誡:運用創意

第九誡:重目標不重輸贏

第十誡:見好就收

第十一誡:勿忘勞資關係是持續的關係

談判前的準備

準備討論現在的薪水

公司定薪的方法

行情價是多少?

規劃談判策略

重點摘要

25種讓薪水更高、福利更好、工作更安心的策略

1. 如何討論目前的待遇

2. 多要一點

3. 問問題的妙用

4. 談職位,不談薪水

5. 創造雙贏

6. 規劃離職的時機

7. 利用追加備忘錄

8. 讓對方下注

9. 爭取好感

10. 能屈能伸

談判重點摘要

11. 耐心、堅持與時機

12. 如何要求股票

13. 說別家公司也要你

14. 用不談判當策略

15. 製造障眼話題

16. 都是律師、會計師的錯

17. 再加最後一件事

18. 尋求特例

19. 利用人力仲介

20. 讓對方面子十足

21. 我要和別人談

22. 運用事實與數據資料

23. 沉默是金

24. 以退為進

25. 拒絕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