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3,03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老年護理學(五版)
老年護理學(五版)
上一张
老年護理學(五版)
下一张
prev next

老年護理學(五版)

作者: 王世俊、林麗嬋、蔡娟秀、李明德、薛桂香、胡月娟、吳方瑜、黃翠媛、張文芸、王琤、林慧珍、張萃?、劉芹芳、黃玉雰、宋惠娟、李昭螢
出版社: 華杏
出版日期: 2008-02-1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600.00
市场价格: RM92.30
本店售价: RM81.2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第1章 緒論

第一節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變遷與影響
高齡化的變遷

  老年護理學已經存在幾個世紀,但在最近才成為專門學科;我國對於老年護理學的重視也在最近十年內才開始,主要的原因是與人口成長型態的轉變有關。

人口負成長與少子化現象

  台灣地區的人口粗出生率由1999年的12.89?上升至2001年的14.61?,而後開始逐年下降,預估在2051年台灣的粗出生率將降為11.06?;而在粗死亡率上,也由同期1999年的5.73?逐年上升至2051年的13.66?。如此的人口自然增加率,預期在2027年出生人數約為22萬人,約等同於死亡人數,此現象代表台灣地區人口將出現零成長的發展,人口成長的速度也因高度老化轉變而為負成長的現象。

  此外,由於婦女結婚及生育延後的影響,育齡婦女總生育也逐年下降。根據統計,2005年每對夫婦的生育數已降為1.2個子女數,此現象將持續延至2051年。此種低生育率所造成的新生人口減少被稱為少子化現象。未來台灣地區面對少子化及負成長的人口型態,勢必將造成整體社會、經濟、教育、家庭與文化上的衝擊及影響。

平均餘命與老年人口增加

  人口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的改變也影響整體人口結構上的分布狀況。以美國而言,1900年美國人的零歲平均餘命(係指一個人在出生時被期望的平均存活年數)是47歲,在那時候美國大約有772,000人是75 ~ 84歲,只有123,000人是85歲以上。最近美國零歲的平均餘命有了很大的改變,那就是在2005年出生的美國女性其零歲的平均餘命是80.7歲,男性為74.9歲(內政部統計處,2006e)。

  而就台灣來說,在1952年台灣地區男性零歲的平均餘命為57歲,女性為60歲,到2005年男性的平均餘命估計為73.7歲,女性為79.8歲(行政院衛生署,2006)。在1963年時,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的2.5%,到2004年12月底,老年人口數計有2,154,750人,占總人口數的9.48%(內政部統計處,2006a),至2005年5月更已成長至2,176,608人,占全國總人口數的9.58%(內政部社會司,2006)。事實上,台灣地區已於1993年達到「老人國」的標準(註1);如進一步分析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時,在1994年台灣老化的指數只有30%,但至2004年已增加為49%(內政部統計處,2006b)。由上述人口結構及年齡改變的資料顯示,台灣地區的人口老化速度及其衍生的問題已達到必須加快重視及嚴肅面對的階段。

人口轉型型態改變

  上述資料反映台灣地區高齡化社會的到來,這個演變事實上與台灣社會人口的轉型有關係。就人口轉型來說可分為4個時期:第一階段是高生育率與高死亡率階段,人口增加速率非常緩慢,整個人口組成年輕人占大部分,少數為老年人。第二階段是高生育率,而死亡率下降的階段,自然增加率變大,人口數增加快速。在此時期,人口結構變得更年輕化,老年人口比率仍然很低。第三階段是生育率下降,人口成長率也開始下降,在此時期老年人口緩慢的增加。第四階段是生育率與死亡率平衡的階段,也就是低生育率、低死亡率;此時有高比例的老年人口(Myers,1990)。

  涂肇慶等人分析台灣人口轉型包括三個時期:第一期(1920 ~ 1940),在這時期零歲的平均餘命呈現相當緩慢不規則的增加;第二期(1940 ~ 1965),或稱為起飛期,零歲的平均餘命以穩定快速的速率增加;第三期(1965後),零歲時的平均餘命緩慢地增加(Tu et al,1990)。歐美國家人口轉型約經歷200年的時間,而在台灣地區僅費時短短的70年(1920 ~ 1989),故高齡化的來臨使我們比歐美國家面臨更大的衝擊(黃建忠,1991;黃昆輝,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