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3,03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易學好上手的中醫基礎
易學好上手的中醫基礎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易學好上手的中醫基礎

作者: 于雪姣
出版社: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19.00
市场价格: RM75.33
本店售价: RM67.04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書是臨床中醫醫生于雪姣創作的一部講解中醫基礎知識的作品。 作者運用生動的語言,講解了中醫哲學、髒象學說、氣血津液、病因論、中藥入門、臟腑辨證及用藥、用方。
 
本書易學、全面、實用,讓你迅速入門中醫,輕鬆上手。


作者介紹

于雪姣 中醫執業醫師,“讀透傷寒”微信公眾號主筆。自2016年開始,作者通過微信公眾號撰寫了一系列的中醫科普文章。她的文章引述經典,並結合臨床診療經驗,創作了大量深入淺出的中醫科普文章。讀者紛紛評論道:“通俗易懂、一看就懂。”


目錄

第一章 中醫哲學簡論
第一節 人體與陰陽 002
第二節 人體與五行 009

第二章 藏象學說
第一節 臟腑區別 016
第二節 五臟生理 017
一、脾 018
二、肺 032
三、心 048
四、肝 059
五、腎 080
六、五臟與五行 100
第三節 六腑生理 113
一、膽 113
二、胃 117
三、小腸 122
四、大腸 123
五、膀胱 125
六、三焦 127
第四節 奇恒之腑生理 130
一、腦 130
二、女子胞(附:沖任) 132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136
一、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136
二、髒與腑之間的關係 148
三、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152

第三章 氣血津液
第一節 氣 156
一、氣的基本概念 156
二、氣的分類 157
三、氣的生理功能 162
四、氣的運動 165
第二節 血 168
一、血的基本概念 168
二、血的生成與運行 168
三、血的功能 169
第三節 津液 170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170
二、津液的生成與輸布 171
三、津液的功能 172
第四節 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174
一、氣與血的關係 174
二、氣與津液的關係 177
三、血與津液的關係 178

第四章 病因論
第一節 外感六淫 180
一、風邪 181
二、寒邪 187
三、暑邪 191
四、濕邪 193
五、燥邪 199
六、火熱之邪 201
第二節 內生五邪 207
一、內風 208
二、內寒 211
三、內濕 211
四、內燥 212
五、內火 213
第三節 疫癘 214
第四節 七情 216
一、七情與五臟的關係 216
二、七情致病的特點 217
第五節 飲食失宜 219
一、饑飽失常 220
二、飲食不潔 221
三、飲食偏嗜 222
第六節 勞逸失度 223
一、勞累過度 224
二、勞心太過 224
三、房勞過度 224
第七節 外傷及蟲獸所傷 226
第八節 寄生蟲 227
第九節 痰飲 227
一、痰飲的形成 228
二、痰飲的部位及證候特點 229
三、痰飲的其他分類 234
第十節 瘀血 235
一、瘀血的形成 236
二、瘀血的病證特點 237
第十一節 結石 239
一、結石的形成 239
二、結石的致病特點 241

第五章 中藥入門
第一節 中藥功能的分類 244
第二節 中藥四氣與功能的關係 245
第三節 中藥五味與功能的關係 246
一、辛味“能散能行” 246
二、甘味“能補、能和、能緩” 247
三、酸(澀)味“能收、能澀” 248
四、苦味“能泄、能燥、能堅” 249
五、鹹味“能下、能軟” 251
六、淡味“能滲、能利” 252
第四節 中藥氣味與功能的關係 252
第五節 中藥顏色與功能的聯繫 253
第六節 中藥升降浮沉與功能的關係 254
一、升降浮沉 254
二、氣味 255
三、質地 255
四、炮製 256
五、配伍 256
第七節 藥物質地與功能的關係 256
一、乾燥的藥物多有燥濕之能 257
二、濕潤、黏膩的藥物有生津、養液的功能 257
第八節 藥物形態與功能的關係 257
一、藤類、枝條善於通經活絡 257
二、有孔能通 258
第九節 藥物習性與功能的關係 258

第六章 臟腑辨證及用藥、用方
第一節 辨證總論 262
一、辨證的概念 262
二、臟腑辨證 262
三、辨證及用藥的關係 263
第二節 脾病的辨證、用藥及方劑 264
一、脾不健運(脾氣虛)證 264
二、脾虛氣陷證 273
三、脾陽虛證 276
四、脾不統血證 278
五、脾虛水腫證 280
六、濕邪困脾證 282
七、濕熱蘊脾致黃疸 286
第三節 胃病的常見證型、用藥及方劑 289
一、胃氣虛證 289
二、胃陽虛證 290
三、胃陰虛證 292
四、寒凝胃脘證 294
五、胃火熾盛證 296
六、食滯胃脘證 299
七、胃絡瘀阻證 302
第四節 肺病的常見證型、用藥及方劑 304
一、肺氣虛證 304
二、肺陰虛證 308
三、風寒束表證 311
四、風熱犯肺證 318
五、肺熱熾盛證 321
六、燥邪犯肺證 324
七、痰濕阻肺證 325
八、痰熱壅肺證 327
九、寒飲阻肺證 330
十、肺病水腫證 332
第五節 大腸疾病的常見證型、用藥及常用方劑 334
一、腸虛滑泄證 334
二、大腸津虧證 336
三、大腸濕熱證 339
四、腸風便血證 340
第六節 心系疾病的常見證型、用藥及方劑 342
一、心氣虛證 342
二、心陽虛證 344
三、心陽暴脫證 347
四、心陰虛證 348
五、心血虧虛證 352
六、心火亢盛證 355
七、痰迷心竅證 358
八、痰火擾神證 361
九、心脈痹阻證 364
第七節 小腸疾病的主要證型、用藥及方劑 368
一、小腸虛寒證 368
二、小腸實熱證 369
第八節 肝系疾病的主要證型、用藥及方劑 370
一、肝血虛證 370
二、肝陰虛證 373
三、肝氣鬱結證 375
四、肝陽上亢證 380
五、肝火上炎證 385
六、肝經(膽)濕熱證 388
七、寒凝肝脈證 390
八、肝風內動證 392
第九節 膽病的主要證型、用藥及方劑 398
一、膽鬱痰擾證 398
二、膽系結石證 400
第十節 腎臟疾病的主要證型、用藥及方劑 401
一、腎陰虛證 401
二、腎陽虛證 405
三、腎氣虛弱不固證 411
第十一節 膀胱疾病的主要證型和常用方劑 414
一、膀胱濕熱證 414
二、膀胱虛寒證 417
第十二節 臟腑兼證辨證 418
一、心腎陰虛證 418
二、心脾兩虛證 420
三、心肝血虛證 421
四、心腎陽虛證 423
五、心肺氣虛證 424
六、脾肺氣虛證 426
七、脾腎陽虛證 427
八、肺腎陰虛證 428
九、腎不納氣證 429
十、肝腎陰虛證 430
十一、肝脾不調證 432
十二、肝胃不和證 433
十三、肝火犯肺證 435
附錄一 中藥索引 / 437
附錄二 方劑索引 /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