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733,107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綱要
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綱要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綱要

作者: (英)安東尼·吉登斯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3-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88.00
市场价格: RM105.71
本店售价: RM94.08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書是吉登斯的社會理論綱領,也是吉登斯很重要的理論成果之一。在書中,吉登斯對結構化理論的基本原則進行了提綱契領式的總結,論述了社會結構和個人能動性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這也是社會學家們一直想解決的問題。

通過對各相關學派思想的批判性總結和創造性論述,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結構化理論”:一種建立在結構二重性基礎上的理論。本書的主要貢獻就在於打破了以往的二元方法論,確立了“結構二重性”理論。一方面,社會結構本身既是由人類的行動建構起來的,因此,它應當受制於人的活動,另一方面,經過人的實踐活動建構起來的結構又是行動得以建立起來的橋樑和仲介。


作者介紹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男爵,英國社會學家,以社會結構理論與當代社會的本體論而聞名,被認為是當代社會學領域中有很好貢獻的學者之一。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以馬思、塗爾幹、韋伯等為代表的經典社會學家思想的反思;對以結構主義、功能主義和解釋社會學等為代表的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反思;對社會學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有名的“結構化理論”;現代性理論範式的提出和現代性發展的反思。

曾任倫敦經濟學院院長,現任該校社會學系榮休教授。他的突出成就很多,其中包括與赫爾德和湯普森共同創辦的Polity出版社,該社現已成為社會科學方面的主要出版機構。吉登斯與英國前首相、工党布雷爾提倡的“第三條路”政策也影響了英國甚至其他國家的政策。其代表性著作包括《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第三條道路》、《民族—國家與暴力》等。


目錄

引言/1

第一章 結構化理論要點/1
1.行動者與能動作用/5
2.能動作用與權力/13
3.結構與結構化/15
4.結構二重性/23
5.制度的各種形式/26
6.時間、身體與日常接觸/32

第二章 意識、自我與日常社會接觸/38
1.反思性、話語意識與實踐意識/38
2.無意識、時間與記憶/42
3.埃裡克松:焦慮與信任/47
4.例行化與動機激發過程/56
5.在場、共同在場與社會整合/60
6.戈夫曼:日常接觸與例行常規/63
7.序列性/68
8.談話與反思性/73
9.定位過程/77
附論:佛洛德論失言/86

第三章 時間、空間與區域化/104
1.時間地理學/104
2.幾點批評/110
3.區域化方式/112
4.前臺區域與後臺區域/116
5.暴露與自我/120
6.具有普遍意義的區域化/123
7.時間、空間與情境/125
8.反對“微觀”和“宏觀”:社會整合與系統整合/132
附論:福柯論時間安排和空間安排/137

第四章 結構、系統與社會再生產/154
1.社會與社會系統/155
2.塗爾乾等人論結構與約束/160
3.“約束”的三種意涵/165
4.約束與物化/169
5.結構性原則的概念/171
6.結構與結構性特徵/175
7.矛盾/182
8.創造歷史/188
附論:“結構社會學”和方法論個體主義/194
1.布勞:一種結構社會學/194
2.方法論個體主義:一種替代選擇?/200

第五章 變遷、進化與權力/213
1.進化論和社會理論/215
2.調適/219
3.進化和歷史/222
4.分析社會變遷/230
5.變遷與權力/241
附論:帕森斯的進化觀/247

第六章 結構化理論、經驗研究和社會批判/265
1.重申基本概念/265
2.對策略行為的分析/271
3.意外後果:反對功能主義/276
4.結構二重性/280
5.結構性約束問題/286
6.矛盾和有關衝突的經驗研究/292
7.制度的穩定與變遷/300
8.融會貫通:結構化理論與各種研究形式/307
9.共同知識與常識/314
10.社會科學中的概括/323
11.社會科學的實踐意涵/327

附論:社會科學、歷史學和地理學/333
結構化理論術語表/351
參考文獻/356
索引/377
初版譯後記/416
新版譯後記/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