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5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
上一张
明治維新
下一张
prev next

明治維新

作者: 威廉‧比斯利
出版社: 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 2018-04-03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680.00
市场价格: RM104.60
本店售价: RM92.0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十年間超英趕美
迅速躋身列強
看明治維新如何逆轉日本劣勢
打造全球絕無僅有的翻身傳奇

1973年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得主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遠東史名譽教授扛鼎之作
集結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研究成果
西方史學界探索日本明治維新的典範

  比斯利的《明治維新》是一部史論結合的歷史著作。大體上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依次探討維新政治的各個階段。導論以簡明的方式討論至一九七○年為止,有關解釋和評價明治維新的性質、地位和歷史影響的主要學說及代表學者、著作。

  第一至四章展現日本政治的中心如何從幕府政權的問題(內憂)轉向對外政策的問題(外患),而後依序討論「改革的大名」(第五章)、「不滿的武士」(第六章)、「攘夷運動」(第七章)、「攘夷的失敗」(第八章)以及「恐怖主義的失敗」(第九章),在諸多嘗試後,日本最終選擇了「維新運動」(第十章)。其後的四章探討明治新政府的主要改革。在結論部分,比斯利總結道,日本明治維新是一場「民族主義運動」。他認為,貫穿幕府末期到明治初年諸多政治事件始終的「紅線」,是從對外來威脅的意識走向國家認同的意識,並以要求國家統一和獨立的方式表現出來。伴隨這一進程的,是經濟快速發展而產生的大量出自中下級武士的「有才之人」(man of talent)進入日本的統治階級。而正是這些「有才之人」選擇了「明治維新」,主持了明治初年的改革。所有這一切等於一場革命嗎?比斯利明言他不願意使用革命一詞來描述明治維新的性質,因為在明治維新運動中,武士扮演了統治的角色,而在運動結束之後建立的明治政權中,他們仍然占據統治地位。在明治社會中,「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元素,在為國家富強而奮鬥的旗號下共生共存。有鑒於此,比斯利反對把明治維新定性為「資產階級」、「農民」、「絕對主義」或「右翼分子」運動。

  中國是比斯利寫作這部著作過程中不時觀望的參照對象。

  它的導言也是全書的第一句話是:「在十九世紀中期的幾十年裡,中國和日本都面臨著來自西方擴張的威脅和壓力。」這些威脅和壓力使兩國都陷入政治和軍事的危局,對兩國的傳統政治文化都形成致命的挑戰。兩國對這些威脅和壓力的最初的反應也多有相似之處:「不分青紅皂白地一概敵視,文化上盲目自大,不情願地承認自身在『財富和力量』上的劣勢」。然而,這些反應在中日兩國所引發的後果卻大相徑庭。在前者那裡,對內保守主義聯手,對外節節退讓,直至王朝覆滅和革命到來;但在後者那裡,「以夷制夷」卻獲得了成功,一系列建立「現代」國家政策的實施使它最終成為一個與西方平起平坐的強國。「於是,與日趨貧困、內戰不已的中國不同,日本走向了帝國與發展工業之路」。緊接著這段話,比斯利斬釘截鐵地寫道:「明治維新乃是這一對比的核心所在。」

  身在與日本、中國一衣帶水的台灣,時值這場撼動日本歷史的革新屆滿一百五十周年,本書值得讀者駐足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