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6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慰安婦調查實錄
慰安婦調查實錄
上一张
慰安婦調查實錄
下一张
prev next

慰安婦調查實錄

作者: 張雙兵
出版社: 立京文化
出版日期: 2015-09-09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60.00
市场价格: RM55.40
本店售价: RM48.8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中國有上百萬的婦女成為慰安婦,

身體和心理上都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傷疤

她們喪失了成為正常女人的勇氣

  「慰安婦」一詞起源於日語,日本的大辭典《廣辭苑》裡對於「慰安婦」一詞的註釋是「隨軍到戰地部隊,安慰過官兵的女人」。

  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上百萬婦女被日軍當作性工具,日軍除了從日本帶來了「慰安婦」外,還在朝鮮、中國抓捕大量婦女充做性奴隸。

  這些被日本兵糟蹋過的女性,她們當年承受日本軍人的殘酷迫害,在身體上和心理上受到的打擊是難以想像的。如果沒有去做認真細緻的調查,只能知道她們是「慰安婦」、性奴隸而已,有誰會知道她們在戰爭中有過死裡逃生的劫難。而且在此之後,她們的身體和心理上都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傷疤。她們有的因此喪失了勞動能力,一輩子沒有經濟收入,依靠別人的憐惜和施捨度日;也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做母親的權利,到了老年,無依無靠,沒有經濟來源,而患了重病者幾乎沒有康復的希望,只能等死。大多數已經在戰爭年代和戰後的幾十年裡陸續逝去,只有一小部分的人仍存活到現在。

  根據作者張雙兵的資料研究發現,每一個日軍據點平時至少有五、六個慰安婦,最多的時候達到十幾個。據調查,在那個時候被日本兵抓去的女人,少的關押十幾天,多的關押一到兩個月,特殊情況也有一兩年,就以每一個據點每次抓捕5—6個女人,每20天換一批女人計算,那麼一年內在一個據點被抓的女人預計有100多個,按1個縣10個據點計算,得到的資料至少是1000個受害者。侵華期間日軍佔據過我國至少1000個縣的區域(僅山西省就被侵佔過80多個縣),這樣計算僅一年在中國就有100多萬的無辜婦女被強征為「慰安婦」。日軍侵佔東北14年,全面侵華8年,照此計算,強擄「慰安婦」當以數百萬計。

  一場長達15年的跨國訴訟展開
  16位受害慰安婦,在張雙兵的帶領下遠赴日本出庭


  70年前的抗日戰爭,日軍對中國婦女施壓的性暴力,不僅造成她們日後身心靈方面的創痛,而要踏上爭取社會認同與權益爭取的道路更是漫長。

  而事件的背後許多人不曾瞭解,她們選擇走上國際抗爭需要克服內心陰影,背後承受多少輿論與自我壓力。

  本書作者張雙兵,一個山村小學教師,走訪鄉鎮尋找當年被日軍侵害的受害者,用時間傾聽他們內心曾經說不出口的控訴,各處奔走只求揭開了塵封半個世紀的歷史真相,用奉獻擔當起了一份沉沉的歷史責任,歷經十多年的艱難訴訟,從日本地方法院一直打到日本的最高法院,使日本法院從最初不承認基本事實到承認受害事實,取得了初步勝利。

  此調查報告為作者引領讀者認識慰安婦史實的最佳證言,喚起人們對這一慘痛史實的關注。

  捐款訊息
  你買書,我捐款,專款專捐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用愛與關懷守護我們所愛的人。

本書特色

  中國亞馬遜書店五顆星推薦!中國大陸發行10萬冊,好評銷售7萬冊
  為了不再沉默的歷史,
  一位鄉村教師奔走33年,走訪近百位受害者,
  她們,用生命紀錄傷痕,揭露塵封半世紀的歷史真相
  一本最接近慰安婦史實原貌的血淚報告!

  「只有她們自己知道,恢復名譽對她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身為山村裡的一介百姓,只能將此調查報告公諸於世。」-張雙兵

  70年前的那場戰爭,日本侵略者使亞洲20萬婦女淪為慰安婦。如今當事者多因為年歲漸長而故去,剩下的受害者也在餘生裡獨自承受過去痛苦的回憶,因為羞恥,這份埋藏在心中的祕密不能輕易對他人訴說,多少回的夜裡,依稀能在夢中清楚的映照出日本軍施加在她們身上的種種暴行,宛如漫漫長夜似的,陰霾久久無法散去。

  一位毅然挑起揭開歷史塵封真相責任的鄉村教師,張雙兵被稱為「中國慰安婦民間調查第一人」,以雙腳行走七個鄉野、以雙手紀錄80位受害者口述史實、以誠心感受她們的遭遇,讓歷史評價那段沉痛的過去。

名人推薦

  知名作家
李偉文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
康淑華
  文史工作者
趙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