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1,52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
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
上一张
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
下一张
prev next

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

作者: 葉淑貞
出版社: 台灣大學出版
出版日期: 2014-10-28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20.00
市场价格: RM80.00
本店售价: RM70.4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書採取新經濟史的研究取徑,對臺灣經濟史展開新的詮釋,
  尤其著重在農家經濟的面向,是作者近二十年來研究的結晶之作。


  本書旨在重新詮釋臺灣農家經濟史上的重要課題,諸如與戰後初期相比,日治時代臺灣農家經濟有何變化;農家經濟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以及與此相關之農民參與市場的程度、接受新技術意願及能力等等。書中採取新經濟史的研究方法,透過計量經濟分析法,探討各現象間的因果關係,從中獲得以下主要不同的論點。

  從各種經濟指標來看,戰後初期農家生活水準確實都低於日治時代。租佃制度可擴大經營地面積,佃農所得未必低於自耕農,因此有必要重新探究三七五減租是否提高了農家的所得。戰後初期每人GDP低於戰前,與農家參與市場活動大幅衰退有關,這是因為政府不當政策所致。蓬萊米普及的根本因素為利潤,應證了臺灣農家強烈市場導向的性格,這也是臺灣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