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03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风格 > 佛在心中莫遠求
佛在心中莫遠求
上一张
佛在心中莫遠求
下一张
prev next

佛在心中莫遠求

作者: 羅果銘
出版社: 城邦印書館
出版日期: 2013-10-24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180.00
市场价格: RM27.70
本店售价: RM24.4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人為什麼要有宗教信仰? 
又為什麼要發大願、行大行?

  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經很難嗎?
 

  蓮池大師曾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於別人行。」

  只要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這就足以徹底覺悟了。

  佛在心中莫遠求,人人皆可。

  不滅的靈魂會被累世的業牽著鼻子走,六道輪迴之事無法一了百了,絕非想像中簡單!因此我們應該對靈魂建立基本的瞭解,以期能避免六道輪迴。作者羅果銘皈依法鼓山十年餘年,將其讀經之心得,以及皈依後的人生轉變、感受書寫成書,也因為感受到「佛」可以用來鍛鍊靈魂,故以《佛在心中莫遠求》為書名!


  ●放下你心中的第一層枷鎖:對宗教信仰的缺乏


  ■信心,必須求得智慧的解脫,其鑰匙為:對宗教信仰的絕對信心。欲從業解脫的方法在於,不斷的從善,不再種惡因。


  一般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要相信靈魂不滅很難,對於淨宗更是比較難接受的,而作者羅果銘也是其中之一。從民國六十年開始,在台北講授《華嚴經》十七年,不曾中斷,結果使他開悟。悟了什麼呢?
就是淨宗大德所言非假、確確實實、一點也沒錯。這部經,這個法門,是世尊主要要說的一部經。


  羅果銘開篇以「為什麼要有宗教信仰?」直接破題,同時也對出芸芸眾生常見的疑惑,其實信仰宗教的目的就只是:唯求自在!
但我們到底是哪裡自在?
哪裡不自在?
難道自在的是這個心,而不自在的是這個身嗎?那麼何謂真正的自在快樂?作者提出自在快樂的定義,在於大家都自在,否則只有你自在,一樣無法快樂地生活在群聚社會中!自在快樂的定義,在於身體免於煩惱、病痛、飢餓和生死等;因為在解脫前,你的心和你的身還是捆綁在一起,難以切割分離!
故上述的諸苦都應該得到解脫。


  ●放下你心中的第二層枷鎖:對自在快樂有真正的理解


  ■需要對自在快樂有真正的理解,從而求得智慧的解脫,其鑰匙為:以得到真正的自在快樂為信仰宗教的最終目標?受是自在,用是快樂。其中三大關鍵:永久性的自在、大家都自在、諸苦皆得解脫的自在。


  在我們人生中,會經過無數的道路,經過後,道路於我們就已經完成了它被賦予的任務。而被我們遺忘、捨棄,不論是好是壞,因任何的道路都只是過程而已!羅果銘以為:經是經過的道路,因為經過不同的道路,所以到達的世界就不會相同。事實上亦是如此,在台灣自稱學佛的人不在少數,但自稱宗教信徒者仍行小奸小惡之人還是大有人在,猶如「盲進」!淨空法師談受用:「離修說性則空談,離性而修則盲進,指的就是這個狀況。


  人生在世,有欲才會有苦,有苦才會有憂,欲來自眼耳鼻舌身意,進而轉化成食衣住行育樂的日常生活欲求,於是會有生死、男女、煩惱、恐怖、面貌美醜等之情境產生。改變情境,控制情境,甚至轉化不讓情境發生,是我們想要的和所追求的!


  ●放下你心中的第三層枷鎖:對經的運用不了解


  ■對經的運用不了解、缺乏信心,必須求得智慧的解脫,其鑰匙為:以經為修行的道路、信受奉行經的內容、經的受用在於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其過程可透過語言文字的力量
(經書、咒語)讓諸苦皆得解脫。


  古今中外透過「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佛經,來達到控制情境,因為我們身體健康的狀況與生活環境的優劣,都是源於一念心性。為什麼「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佛經,可以用來應對人在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各種境的問題;該怎麼「受」、如何「用」,也許可以歸結到語言文字的力量!
因為書寫、受持就是文字,讀頌、為人解說就是語言!


  ●放下你心中的第四層枷鎖:如何放下


  ■不解其意,必須求得智慧的解脫,其鑰匙為「降伏即發大願。此云,『行於布施即行大行』」:此處的布施是捨、是放下把一切分別放下,把一切執著放下,才是真的放下。「必無所住行於布施,方是大行。」。


  接著,作者談論「為什麼要發大願、行大行?」對於大部分初學的同修們,一看到經上講大願、大行,就一頭霧水、莫名其妙。什麼是大?我發的這個願夠不夠大?我修的這個行大不大?大的標準到底在哪裡,若不清楚,即是前面所講的盲進,縱然認真努力修行,自以為是精進,其實是盲進。羅果銘形容身體就是一個小型宇宙,這個宇宙裡的複雜狀況與太虛空、大宇宙一模一樣。這個小身體就是大宇宙的縮影,大宇宙那麼複雜,我們身體的小宇宙亦復如是,真的是不增不減。一旦失衡後果嚴重,就如同大自然以氣候異常、自然災害反撲是同樣的道理。作者並於於此點出:大願大行,就是這些生活中的一切事呢!


  ●放下你心中的第五層枷鎖:理解經書咒語


  ■對經書咒語(語言文字)的力量沒有信心,必須求得智慧的解脫,其鑰匙為:在某些情境發生,以某一段經文來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以利自己或別人的解脫!依據的就是《無量壽經》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描述境界的理解與信心!


  舉凡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喜、怒、哀、樂、眼、耳、鼻、舌、身、意的各種狀況;《無量壽經》中都有所列舉,一旦遭遇所述的身心狀況,只要依照指引,加以書寫、受持、讀誦,甚至為人解說,自能狀況解除,身心獲得清靜自在!作者帶領大家陷在寂寞、恐懼、憂慮、苦惱、失意、患難、悲傷、孤獨、灰心、懷疑、信心失落時,可於《無量壽經》的某些段落來選讀,或許能在放下後尋得自在。


  ●放下你心中的第六層枷鎖:佛在心中莫遠求


  ■放下你心中的所有枷鎖,求得智慧的解脫,其鑰匙為: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否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


  今天的社會環境濁惡到極處,是住在此世界的眾生,自私自利、貪瞋癡慢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心極不清淨,沒有慈悲心,感得現前濁惡的依報。由此可知,我們身體健康的狀況與生活環境的勝劣,都是淵源於一念心性。佛教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怎樣才能往生?心要清淨,「心淨則佛土淨」。念佛要把清淨心、慈悲心念出來。若天天念佛,清淨、平等、慈悲不能現前,那只是與阿彌陀佛結個緣而已,這一生不能往生。念到與清淨、平等、慈悲相應,就有把握決定得生淨土。


  文中,作者再用「人挑扁擔」來進一步做說明:那個挑著扁擔的人就是你、是佛,扁擔一邊是法、一邊是僧,放下便能得到自在!
恰如布袋和尚教我們「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六祖惠能禪師告訴我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此看來「放下」是關鍵,因為本來無一物!
放下並非什麼事都不做,而是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作者對《無量壽經》的體悟,反映出許多現代人對在生活上遭遇困頓與枷鎖而無解的心境,透過簡單易懂的文字與經文釋義的結合,提供了人們另一種讀經的捷徑,也恰恰道出書名《佛在心中莫遠求》的意涵。


  羅果銘學佛三十九年實屬不易,而能將體悟心得有條有理的論述成書更是一件難事!本書以《無量壽經》為本,輔以各種版本的會集本,也囊括了相關佛學經要,讀來內涵豐富且淺顯易懂,饒富開導困頓生命之效,貼近眾人常見的疑惑命題,同時也探討到每個的生命歷程皆會遭遇的生老病死階段,透過自在快樂的轉念求得「自在」,進而讓身體免於煩惱、病痛、飢餓和生死等苦。作者分享於日常生活中即可藉由轉念解脫的實際作法與奧義。層層剝離覆蓋在我們心上的枷鎖;逐層一剝離時,身心愈來愈輕鬆自在,終於能有擺脫所有枷鎖的一天!原來「阿彌佛陀佛」四個字的背後,有著這麼深的底蘊,一點都不簡單啊!佛不妄語,既然獨留此經止住百歲,作者希望透過此書在此時多宣揚鼓勵大家多了解,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得度。



本書特色


  ‧深入淺出的分享對《無量壽經》的解讀

  ‧以學佛經要探討切入生老病死等問題

  ‧是撫慰現代人困頓內心的心靈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