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733,10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保健 > 中醫名家臨床筆記:中醫自學百日通 第四部 第81天–第100天
中醫名家臨床筆記:中醫自學百日通 第四部 第81天–第100天
上一张
中醫名家臨床筆記:中醫自學百日通 第四部 第81天–第100天
下一张
prev next

中醫名家臨床筆記:中醫自學百日通 第四部 第81天–第100天

作者: 張湖德、單麗娟、王存芬/編著
出版社: 大堯文化
出版日期: 2011-09-1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20.00
市场价格: RM49.20
本店售价: RM43.3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針灸

  針灸醫學起源於我國遠古時代,古代原始社會的人類,由於居住在山洞,地處陰暗潮濕,加上與野獸搏鬥,故會發生創傷而出血,而這時身體某處的痛楚有時會減輕,所以當某處有痛楚時,除祈禱鬼神外,很自然地會用手去揉按、捶擊痛楚處或那些因創傷出血而使病痛減輕的部位以減輕痛苦,或用一種經過磨制而成的楔狀石塊叩擊身體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療效更為顯著,從而創造了以砭石為工具的醫療方法,這就是針刺的萌芽。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指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串上下的徑路,「經」,有路徑的含義,為直行的主幹,「絡」有網路的含義,為經脈所分出的小支。經絡縱橫”交錯,遍佈於全身。經絡在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對中醫臨床各科均有指導作用。針灸治療是以腧穴為剌激點,而腧穴均分別在經絡的循行線上,凡辨證分經、循經取穴、針刺補瀉等,無不以經絡為依據。故針灸治療與經絡有著密切的關係。

推拿

  從推拿歷史來看,它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療法,自從有了人類開始,人們為了生存,除了要和大自然中的不利因素鬥爭外,還要和威脅它們的損傷和疾病作鬥爭,我們的祖先剛剛直立行走,由猿變成人的時候,那雙已經獲得解放的手就曾在他們充滿傷痛的軀體上,進行過無數次的按壓,撫摩,這些簡單的本能的動作,就可視為推拿的起源。

  推拿是中醫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是建立在大量的醫療實踐和當時的哲學思想基礎上的。而推拿為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和體系最早積累了大量的醫療經驗。從《黃帝內經》和《黃帝歧伯按摩十卷》中就可以知道,推拿在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體系中的重要性。

本書特色

  一百天學會中醫,最實用的中醫學習手冊。

  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主要是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並且認為人與環境之間有密切的聯繫。

  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辨證論治分為辨證和論治兩個階段: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證。論治,則是根據辨證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承傳老祖宗望聞切問的智慧,循序深入,分科漸近

  本套書是坊間難得看到內容循序深入,分科漸近的中醫自學手冊,內容從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學、方劑學、婦科、兒科、內科等科以及針灸學、推拿學。

*通俗易懂的文字,自學中醫及中醫保健的諮詢手冊

  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降低閾閥,幫助自學中醫者順利跨入中醫之門。並為現代醫學工作者、關心中醫學發展、喜歡接受中醫醫療服務和願意運用中醫方法進行自我保健的廣大群眾提供一本現成的諮詢手冊。

*正確表述中醫學理論並恰當闡釋中醫學概念

  中醫學在中國產生,經過數千年發展而形成的一門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豐富的養生方法、診療手段的傳統醫學。本書除了正確表述中醫學理論,更對比分析了中西醫學差異、辨識和澄清了在宣傳中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全面闡述中醫眾多理論觀點及臨床技能的詮釋和旁解。

*內容彙集饒廣、包羅宏富,可根據興趣和要求,從中取捨

  中醫理論體系發展經歷了先秦秦漢時期、兩晉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以及近代和現代五個階段,每一階段中醫理論體系發展又各有其特點。讀者可以了解不同階段中醫的發展,並深刻體認到近代和現代中醫理論體系發展的特點是,繼承發掘和整理前人理論,同時中醫學已經由近代中西醫匯通,而後走上現代中西醫學結合和多學科研究中醫的道路。

作者簡介

  中醫科學醫、教、研的名醫大家,結合臨床醫療和科學研究全面專擅編寫


主編

  全球五大中醫藥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張湖德

  新疆自治區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
單麗娟

  新疆醫科大學副教授暨《金匱要略》研究專家
王存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