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4,86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试用书 > 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上、下冊)
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上、下冊)
上一张
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上、下冊)
下一张
prev next

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上、下冊)

作者: 陳瑞麟
出版社: 台灣大學出版
出版日期: 2012-11-20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600.00
市场价格: RM92.30
本店售价: RM81.2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專著,也與「科技與社會」(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理論有深度的對話。上冊是第一部分「模型與理論」,包含〈導論〉以及第一到第六章;下冊是第二部分「實驗」,包含第七到第十二章以及〈結論〉。

  本書企圖建構一個科學理論與實驗發展與演變的動力模型、一個科史哲理論,總結有下列主張:

  1. 科學理論和實驗的發展共享一個人類家族似的發展樣式,即透過對先行者(親代)結構局部的修改,而產生彼此間具有家族相似和歧異的後繼者(子代)來描述。

  2. 此發展樣式的原因和動力,是科學家對先行理論與實驗作認知評價後,局部修改其內在結構,再發展自己的新版本。

  3. 模型媒介於理論和實驗之間,必須透過模型來分析理論和實驗的內在結構。

  4. 理論、模型、實驗與世界兩兩之間的關係,可以透過結構相似程度的比較來進行認知判斷;其比較方法是分析理論、模型和實驗的結構成為組成局部,再比較先行者與後繼者的局部和對應局部的相似性來作判斷;此方法為認知評價提供一個較客觀的參考架構。

  5. 科學活動有發現、結構、發展(發育或發生)、變遷、社會環境、規範等多元向度,彼此在不同的脈絡中互相關聯,但不能被化約到發現脈絡和證成脈絡的二分架構上。

  6. 我們可以推薦新的認知評價來引導科學未來的發展。如此,原因和動力的實然與認知評價的應然不斷地互相循環、互相影響。

作者簡介

陳瑞麟

  國立中正大學講座教授、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科學哲學中心訪問學人。《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編委(曾任七年主編)、East-Asian Sciences,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Journal
編委。2012
年接任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專長為科學哲學、自然哲學、西方科學史和科技與社會。

  專著有:《科學與世界之間:科學哲學論文集》(學富,2003)、《科學理論版本的結構與發展》(臺大出版中心,2004)、《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三民,2006)、《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群學,2010)。另於國內外期刊、論文集發表論文三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