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3,65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小说 > 其他文学小说 > 從黑暗中來
從黑暗中來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從黑暗中來

作者: 許燕編著
出版社: 希代
出版日期: 1900-0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120.00
市场价格: RM18.50
本店售价: RM16.3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從黑暗中來

生死之間

林崇漢 —我為何寫小說

  小時候在鄉間的夜晚,眾人皆入夢鄉之際,經常從遙遠的地方傳來咚咚的鼓聲。

  當時我無法分辨或領悟所謂的美感,這鼓聲只敲出一種屬於黑夜的神秘感,甚至敲出藏在內心對生命黑暗角落的恐懼。

  後來問大人才知道那鼓聲是鄉間人向神鬼求助的聲音,是人與神鬼溝通的橋樑之一。猜測大約是利用那最接近脈搏跳動的頻率來調整人與神鬼的交談管道。

  但是我仍然不知道人間究竟在何處能和神鬼交談。在黑夜的何方?有了前述的了解,鼓聲從神秘的方向傳來,更憑添了更多屬於黑夜的蟲魅與想像。

  小時侯,除了學校考試的苦難之外,生活安逸無慮,何來如此多的對黑夜的恐懼呢?

  前些日子我去聽了神鼓童的鼓聲。這是我第二次聽神鼓童。

  在這之前,早在三十年代的日本電影裏,看過他們民間在節慶之日,一個壯漢以各種優美的姿式和節奏,在竹子搭的高臺上,敲著雄渾的鼓聲。這鼓聲的節奏和小時侯鄉間所聽到的夜半鼓聲其實極其相近,其中充滿了東方人的脈搏頻率和神秘性,可是奇的是,這鼓聲令人感到親切和振奮,卻毫無鄉間夜半鼓聲的鬼氣。

  四年前,我在日本親眼看到了,也走進了在他們的現代社會裏竟還存在看的鼓會現場。身歷其境,感受自不能與看電影相比。

  去年,神鼓童來臺表演,我以前述的想像去聆聽。豈料,表演出來的東西,我要說的並非兩者大異其趣,而是它的震撼力量大出我意料之外。光是鼓和打者如此簡單的表現工具竟能把中國鼓敲出這麼動人的內容來。(對不起,它叫宮大鼓,可是我始終認為那是中國鼓。我個人的情懷,深深為中國鼓卻要日本人來打才打出名堂來,而感到無法釋懷。)

  當時感動之餘,驚嘆出聲:「簡直是一群鼓精!」

  今年又去聽了。總的說來,這群鼓精並沒有進步,震撼人的程度保持看去年的水平。但是我仍然被它深深的感動了。尤其當中一個「三宅」(MIYAKE)的節目,我聽得、看得熱淚盈眶。這是我一生以來,第二次被沒有人生悲歡離合故事內容的抽象結構感動得痛哭流淚。這種熱淚不是悲傷,而是理性欣慰,欣見美感買現的興奮。

  即使我說出這節目是在舞堂上,六個鼓手分三組成對擊打三面橫擺的宮太鼓;即使是我說出他們是如何以感人的動作,配合出此起彼落的鼓聲,即使我說出,鼓手以如何酣暢的身體語言以及緊扣聽眾心臟的節奏震動了我的靈魂,我無法以文字來傳達我內心的激動。

  這種感覺唯獨宮太鼓和這些鼓手才擊打得出來,再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表達途徑了。畫,畫不出來;寫也寫不出來;用西洋鼓來打也不行,就那麼獨一無二。

  我的意思是說,人類各種精神狀態,必須經由許多種表達工具才能傳達或領受其全貌。

  以表現者的行為來說,由於時間和精力或者才能的限制,他只能選取一種表達工具或方式。但是,從表現慾望和內在衝動而言,則任何人不可能滿足於一生只用一種表達方式。因為人類的生活環境是那麼複雜,光是一種表現方式實在不足於道盡一個人內心的感受。

  神鼓童表現令我激賞,但那只是那種方式的感動。它美得令我也想擊鼓,但是我的生命卻已不移分配。對於它,我只能振腕嘆息,只能以觀賞的方式來加入它。

  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諸多因素,我踏入了繪畫一行,經由時日的堆積,繪畫行為成了我主要的表達工具。然而,基於前述的理由,內心有多少澎湃,只要是形象語言無能為力的,一直壓逼在內心一個塵封的角落,隨時在找機會,找空隙脫困而出。

  從成就的角度來說,我這個人很不專精,因為我比一般人更不能滿足於單一方式。因此,經過很遲的時日,才在近幾年,開工三兩次畫展,都是朋友師長的催逼誘導之下才開成的 畫展。雖不必強調白已淡薄名利的消極心態一但,很明顯的,我個人很難適應這種極端社會性和積極性的活動。在人們眼中,我的身分可能畫家、插畫家,可是我的心智和內在衝動卻無法長久蟄伏在繪畫世界裏。內心有太多想說的話,不是單單形象語言就能傳達的。

  這應算是找個人的缺點,也因此很多人責怪我畫展開得太少,甚至責怪我不移勤奮。事實上,這種指責當然是有道理的,只是我想要的並非名成利就。從不切實際的童年細細數來,我沒妄想過要成為畫家,也沒抱負過要成為任何專家,然而我羨慕過幽雅悠遠的小提琴;羨慕過唐宋的詩詞;羨慕過米開蘭基羅的雕刻;當然也羨慕無數的中西名畫;然而,不只這些,我還嚮往數學、物理、哲學、佛學、玄學甚至考古學。總而言之,凡是顯露看對人類的困境有所助益的學問或藝術,我都有很深的興趣和關注,只是沒有在任何方面存有成就的期盼而已。長久以來,我想的是,如何解決內心的困惑—對情感的困惑,對人生的困惑,對萬物的困惑,對宇宙的困惑,如此而已。

  自然,訴諸文字的方式,也是我從小以來的幻想之一。因為,文字在傳達語言式的思想上,有繪畫所不能的優點。可惜,人的時間是那麼有限,人的際遇也那麼無法予取予求。

  早在十六年前,因際遇之便:我就參與了文字工作。那是從日文翻譯一些有關音樂的報導文字,是為「音樂文摘」而做的,然後就是一本西洋美術題材—「西洋神話故事」的翻譯;然後又為希代書版有限公司以林宜學為筆名寫就了五本有關中國玄學的書。以文字為工作,不可謂不早,但是那些文字,多多少少,都是因烏工作的關係,較少以內在衝動為指標。

  七年前,曾經純粹想為人生說些話,而且於工作之餘,瘋狂的開始從事一篇科幻小說,想是際遇不巧也因為繪畫工作的繁忙,無以為繼,這次的小說只寫了一萬兩千字就無疾而終。

  然而,七年前這無疾而終的小說事實上終於完成了,那就是今天這都「從黑暗中來」。

  去年我正式發表推理小說,藉看文字工作的習慣效應,我把七年前想說的話,重新整理設計,那原先完成的一萬兩千字,一個字也沒用上,完全從頭開始。但是,所要說的觀念幾乎是一樣的。

  當然,那只是我的想法,之所以要寫成小說,主要是因為那只是我的想法,根本無法斷言對錯。

  可能是我從事藝術工作的關係,導致我對美感或幸福感的成因有更多的思考,因此,發現了人類有很多恐懼、期盼和努力都是很荒謬雨無望的。

  在這裏我不想用枯燥的語言來述說我的理念,而且我也不敢期盼僅僅二十一萬言的「從黑暗中來」就能道盡人生的困惑或解除人們對死亡和痛苦的死懼。 約略的說,我不認為人類將來會有天堂、會有真正和平的世界、會有所謂理想國或者會有長生不老。因為從人類幸福成因來分析,如果有朝一日真正到了所謂天堂、理想國或長生不老的境界,那時人類也沒有幸福可言了。幸福的感覺根本來自痛苦、缺乏的對比,小說裏已經用了好多例子和比喻來闡述這觀念。裏面有句話,其實是我說的,「只要太陽一天存在看,人類不會沒有戰爭。」

  換言之,如果宇宙真有個造物者,那麼祂已經給予我們生命最奧妙而公平的設計和完整。有史以來,我們一直處於這種最完美的生命結構當中。

  癌症不是問題,貧窮不景問題,戰爭不是問題,死亡不是問題。這些都是生態平衡的過程當中必然的現象。而且,沒有了這些,生命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光輝,說徹底一點,沒有了這些,生命就不成為生命了。也就是說,「現在」是最美好的,把握住「現在」才是最要緊的。

  小說裏還沒進一步肯定的,就是有關死亡的健康看法。就把這主題留給下一部小說吧!

  另外,環繞看整部小說的結構,有一個對時間觀念的特別闡述。大約可以用一個「環」字來體會,也可以把時間看成一條平鋪而不同於其他三度空間的空間中的線。任何人,包括我在內,誰也無法證實這種觀念是否真實或正確。我只能說這是找個人的體會。

  禪宗唱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正是在指明文字的無力感,而事實上也真是如此。

  因此我才採用不直接說理的比喻法。說這小說是在說故事,也沒低估它。

  這小說,總算吐出我心中的塊壘,而我自己也知道,塊壘並未吐盡。也許因此,我的生命裏才永遠有另一個未完成的希望吧!

  另外,對於這小說,我有一份小小的內疚,那就是我的文字不夠精煉,設計也還不夠完美。把這一點拿來和神鼓童的「三宅」表演相比對,我說的是震撼力和藝術性的比對,我覺得是差之遠甚矣!

  只是,我還是期盼讀者能看完這部小說,因為它有看別人、別的書上甚至所有電影上所從來沒有述說過的觀念。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