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7,44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教科书/政府出版品 > 社会与心理类 > 精神分析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精神分析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精神分析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作者: 林家興
出版社: 心理
出版日期: 2021-02-08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市场价格: RM64.60
本店售价: RM56.80
用户评价: comment rank 5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專書,有系統地介紹精神分析的四大理論:驅力心理學、自我心理學、客體關係理論、自體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治療的臨床技術和實務,包括:精神分析治療如何開始和結束、採用何種態度和技術、如何了解潛意識溝通、如何分析抗拒與移情,以及如何處理反移情和個人議題等。本書兼論古典和當代精神分析在諮商與心理治療上的運用,並以淺顯易懂的文字介紹不易理解之精神分析理論和概念。任何想應用精神分析在諮商與心理治療上的心理衛生專業人員與學生,都可以從本書中獲益,而成為具有精神分析基本素養的人。


作者介紹

編著者簡介

林家興


  學歷:
  美國肯塔基大學諮商心理學哲學博士
  美國南加州精神分析學院進階精神分析治療結業

  經歷:
  美國舊金山總醫院、麥考利神經精神醫院及列治文心理衛生中心實習心理師
  美國洛杉磯太平洋診所亞太家庭服務中心心理師兼助理主任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長
  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創會理事長
  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

  執照:
  美國加州心理師考試及格
  台灣專技高考諮商心理師考試及格

  現任: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董事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Freud簡介與評價
    第二節 精神分析的流派
    第三節 精神分析與精神分析治療

第二章 精神分析是心理學的分支
    第一節 精神分析與心理學
    第二節 精神分析醫療化的問題
    第三節 精神分析是心理治療的起源
    第四節 精神分析治療的訓練

第三章 驅力心理學
    第一節 潛意識、驅力與心理能量
    第二節 人格的三我結構
    第三節 性心理發展與伊底帕斯情結
    第四節 焦慮與神經症

第四章 自我心理學
    第一節 自我心理學的發展
    第二節 自我防衛機制
    第三節 適應與自我功能
    第四節 發展自我心理學
    第五節 自我心理學在臨床上的應用

第五章 客體關係理論
    第一節 客體關係理論的發展
    第二節 內在客體關係
    第三節 嬰兒驅力與心理結構
    第四節 真我與過渡性客體
    第五節 客體關係理論的臨床觀點與應用

第六章 自體心理學
    第一節 自體心理學的理論發展
    第二節 自體的發展與障礙
    第三節 深度同理與自體的重建
    第四節 自體心理學的臨床應用

第七章 精神分析治療的開始
    第一節 初談評估
    第二節 心理診斷與動力評估
    第三節 基本設置
    第四節 個案的篩選與教育

第八章 分析態度與治療技術
    第一節 分析的態度
    第二節 治療的技術
    第三節 實施精神分析治療的建議
    第四節 精神分析的敏感度

第九章 工作同盟與治療歷程
    第一節 工作同盟
    第二節 治療歷程

第十章 了解潛意識溝通
    第一節 自由聯想的潛意識溝通
    第二節 移情的潛意識溝通
    第三節 夢的潛意識溝通

第十一章 抗拒與移情的分析
    第一節 抗拒的涵義與臨床表現
    第二節 抗拒的分析
    第三節 移情的涵義與臨床表現
    第四節 移情的理解與分析

第十二章 反移情與個人議題
    第一節 反移情的涵義
    第二節 反移情作為個人議題
    第三節 反移情作為治療工具

第十三章 精神分析治療的結束
    第一節 結束治療的指標
    第二節 如何結束治療
    第三節 精神分析治療的改變機制

第十四章 總結
    第一節 理論與流派
    第二節 病因與改變機制
    第三節 技術與態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