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5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社会学/社会工作 > 離與苦:戰爭的延續
離與苦:戰爭的延續
上一张
離與苦:戰爭的延續
下一张
prev next

離與苦:戰爭的延續

作者: 李廣均、吳明季、廖如芬...等
出版社: 群學
出版日期: 2010-12-04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20.00
市场价格: RM49.20
本店售价: RM43.3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一扇提供給台灣社會理解「外省人」的「溫柔窗口」。

  本書選錄了七篇文章,每位作者皆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幫助讀者以一個進出歷史、超越政治的觀點,了解「外省人」的流亡經驗。

一、〈三重失落的話語〉

  本文作者吳明季,長期面對一群對許多事情都不感興趣,話不多、表達能力也不好,很難清楚完整地表達自身感受的榮民老伯伯,大量的沉默一直是老伯伯述說故事的方式。然而,吳明季卻從這種令人難以忍受的死寂中頓悟體會出老伯伯的失落,流亡是他們生命的主體,類似忠黨愛國的論述是他們解釋不清的標籤,本文試圖從「流亡」的觀點解釋老伯伯「沉默」的原因。

二、〈流離、返鄉與回「家」〉

  「榮民之家」是許多榮民伯伯老年頤養天年之所,我們常想當然爾地認為,伯伯們住在榮家,生活起居有人照料,並有背景相同的朋友作伴,榮家也是政府照顧榮民生活的彰顯。然而本文作者廖如芬深入榮家之後,既有的印象卻徹底瓦解,原來,榮「家」並不是「家」。本文即從這種矛盾的「家」的角度解釋榮民伯伯們為何疏離孤立。

三、〈老有所終?〉

  本文作者張素玉,試圖透過深入訪談選擇進住私人安養院所的榮民伯伯,一方面了解他們的安養情況,另一方面探討戰爭和軍旅生涯對他們晚年生活的影響:包括生活品質、人際關係、身心健康等。本文深刻地重新認識他們──他們並不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是動盪時代下的犧牲品和無情戰爭下的受害者。

四、〈家與枷〉

  如果沒有結婚的榮民伯伯可以選擇住進榮民之家或安養院,那結婚的榮民伯伯或許可以寄望婚姻與家庭生活,但在禁婚政策、部隊移防、語言不通、學歷不高、收入微薄、省籍情結的政治環境與社會條件下結婚後,他們過的又是怎樣的家庭生活?本文作者林秋芬透過榮民醫院或安養院的病患(罹患精神疾病的不一定是榮民,而是配偶),訴說出一段不斷「分離」的痛苦經驗。

五、〈當披覆土地、家族的屋頂被掀開之際〉

  本文作者黃克先發現戰後台灣社會中有大量的「外省人」進入了基督教會,然而,在台灣社會對外省老兵的既存印象中,國家灌輸他們的意識形態或許才是他們一生所宗,所以,為何有大量外省人改信基督教?此一「改宗」現象對了解外省人的「離與苦」又有何特殊意義?本文從「宗教」的角度,提出另一種了解外省人「離與苦」的觀察,發掘出「外省人」的異質性,也提醒我們「國族政治∕認同政治」的局限性。。

六、〈過氣貴族?孤城移民?〉

  若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成了無法返回之地,流離的人們該如何撫慰這份返回的想望?而這份想望又如何化為書寫動力,取代維繫於固定疆域的地方感?本文作者楊佳嫻提醒,外省人中除了老兵、眷村子弟、帶有鄉音的小學老師,還有一群社經地位較高的移民──「高階外省人」。佳嫻透過觀察白先勇、李渝筆下的文學世界與人物(主要包括大學教授與軍政要員及其眷屬),理解他們的鄉愁、家國創傷與文化傳遞。

七、〈台灣文學中的老兵形象〉

  本文作者曾淑惠,嘗試在當代台灣文學中有關老兵的幾種書寫主題,包括思鄉懷舊、殊異生命型態、袍澤情深、性欲畸態、婚姻殘缺與生涯際遇等,闡釋了特殊時空中的老兵特質及其複雜轉折的生命境況。她指出,老兵文學呈現社會邊緣族群的弱勢心理,也呈現社會底層的問題,這是種激憤的抗議,也是對老兵的同情與不平之鳴!

作者簡介

吳明季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現為部落工作者。

廖如芬

  現於中研院擔任助理工作。花蓮教育大學(現為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畢業。

林秋芬

  社工師、諮商心理師;任職慈濟大學社工系、通識中心等兼任講師;門諾醫院身心科、慈濟大學諮商中心、花蓮縣教育局諮商中心等兼任諮商心理師;慈濟大學社工所畢業。

張素玉

  現任高雄榮民總醫院社會工作室社工組組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系兼任講師。東吳大學社工所畢業。

黃克先

  台灣大學社會學碩士,西北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著有《原鄉、居地與天地: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濟與改宗歷程》,譯著有《客人?外人?遷移在歐洲》、《上帝有一個夢》、《泰利的街角》、《社會資本》,及《自由之夏》等書。

楊佳嫻

  高雄人。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同時也是作家,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散文集
《海風野火花》、《雲和》,編有《台灣成長小說選》。

曾淑惠

  出生於台灣苗栗沿海小鎮。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文學組畢業,目前任教於私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生活以教學為樂。

主編簡介

李廣均

  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合聘副教授,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社會學博士。關注議題包括和平與非暴力、族群關係、多元文化、通識教育改革、名字與命名等。

插畫者簡介

李侑叡

  出生於雲林古坑的她,讀幼稚園時便喜四處遊走左鄰右舍間,並不忘在誇讚叔叔爺爺們泡一手好茶的同時,藉機展示自己「每日一畫」的成果。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後,現為自由工作者,專長手繪插畫,堅信藝術與美食是她到地球出差、旅行兼考察不可或缺的最佳良伴。我的部落格blog.yam.com/rei2010

外台會簡介

  社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成立於2004年3月總統大選後,站在進步公民團體的自主立場,立基於「中介」、「促進轉化」的民間位置,進行「搭橋」以及增進理解與和解的社會與文化工作,提供一個以人道、人權為基礎,跨黨派、跨兩岸,也能跨疆界的的省思觀點。我們透過文化工作,一方面讓社會可以更看見「外省人」,一方面也促進多重角度、跨族群的「相互觀看」,希冀由人性的普遍關懷及記憶的重建與反思,修補政治對立帶來的裂痕與傷口,讓族群議題可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均衡呈現,為公民社會的尊重溝通與包容差異而貢獻力量。

  部落格:amtorg-amtorg.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