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是第一本法翻中的台灣美術專業書籍,原著為藝術社會學暨藝術史學者蔡潔妮女士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之博士論文”Écrire une histoire de l'art taïwanais, une entreprise politique controversée“,略有增修。
藝術家才擁有的藝術創作感受力與學者才擁有的社會事實洞察力通常只能二選一,本書作者很幸運具備二者:在美國接受藝術家訓練、在法國接受社會學家的訓練,這讓她得以提出一個全然嶄新的角度,帶領我們同時重新觀看台灣美術進展、重新思辯台灣認同問題。
書中在引言與歷史脈絡之後,以四大部分共八章來進行論述,四部分各自處理殖民比較、本土化論戰、記憶戰爭、全球化的詮釋,最後增添一篇當年因應預審委員之質疑而撰寫的回應,其間的激烈辯論補充了理解脈絡。
作者認為台灣這座島嶼是針對文化霸權、殖民、國族主義等議題進行辯論的理想實驗室,她藉著視覺藝術的幽微特質,探討了美術領域行動者圍繞著認同問題所採行的表達與策略,從中分析中國性(sinité)、台灣性(taïwanité)與西方性(occidentalité)的三角關係,而所推展開來的討論,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霸權下的成見。
1.法翻中的學術著作裏,最容易看到津津有味的一本。
2.一種前所未見觀看台灣美術的有趣方法。
3.法語人也許就從這本書來認識台灣美術與台灣近代史。
4.全書設計別出心裁,加上書名放在書架就很有氣質。
5.關心台灣前途的知識分子必讀的一本書。
「有著翻轉台灣美術百年史正統版本的雄心,研究路線可以被視為一場『台灣現代與當代美術涉入史與定位史( histoire impliquée et située)』的理論宣言,以社會人類學研究方法起步,以對論述內容、對作品分析、對歷史事實分析進行價值論分析為特色。這份論文的品質達到了博士研究著作之高標準。」 ──Marie-Sylvie POLI (法國亞維農大學溝通、博物館學與論述分析榮譽教授)
「分析作品的鑑賞與生產流變條件,再對照於藝術史與藝評的書寫庫,如此的切入角度有十足的啟發性,它揭示了藝術活動與認同訴求之間觀察可及的關係、更新了對於藝術領域所預設的自主性之看法。其分析重新引入了政治問題及批判式介入的可能性,視野是大膽且成效卓然的。」 ──Gaspard SALATKO (人類學博士,執教於法國亞維農高等美術學院)
「嚴謹地探索了大量的歷史脈絡、問題、假設、操作概念、詮釋架構,調和了分析所需的科學準則以及批判風格討論的意志,並明確地採取一種告別過去所有古典方法學的姿態,而展開一個嶄新視野來讓我們思考殖民與後殖脈絡下的霸權意義。」 ──Eric TRIQUET (法國亞維農大學資訊與溝通科學及博物館學教授)
「核心問題意識圍繞著藝術史在行動中如何被書寫與被思考的方式,並且從多重行動者與多重機制、從所有秩序互動之複雜轉折、從合法性與詮釋各自之間的衝突與爭議去尋找答案。這場造型藝術操作的分析,證明了要思考文化自主性與他律性之間的交會,這可是一個珍貴的觀察實驗室。」 ──Emmanuel PEDLER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社會學教授)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藝術社會學博士,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哲學系美學博士班研究,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藝術創作碩士(M.F.A),美國洛杉磯歐蒂斯藝術與設計學院(Otis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藝術創作學士(B.F.A)。
留法前為藝術創作者,致力於觀念性裝置藝術創作,在美國與台灣均有展歷。現為藝術史與藝術社會學研究者,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於陳澄波基金會臉書官網有「潔妮談談畫」專欄,其它文章發表於藝術刊物及學術期刊,策劃過紀念李梅樹120歲在三峽的特展,也曾於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同時投入藝術市場,與魏聰洲合作於2021年出版西洋古董專書《呼吸巴黎》,又於2022年合作創辦伏爾泰藝文沙龍,這間西洋古董店同時提供視覺藝術講座課程。
畢業於法國巴黎賽爾吉國立高等藝術學院與法國第八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現為影像工作者與法文譯者。從事社會人文領域筆口譯多年,個人創作研究多關注亞洲地緣政治與個人歷史、文學、大眾流行文化等文件檔案研究。曾譯《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2》與《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