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1,527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宗教命理 > 佛教 > 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該有的自然
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該有的自然
上一张
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該有的自然
下一张
prev next

活在微笑中:回到生命該有的自然

作者: 傑尊瑪.丹津.葩默
出版社: 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 2012-04-03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20.00
市场价格: RM49.20
本店售价: RM43.3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我們所謂的美好生活,都是企圖掌控自己想要的經驗、追求自己所安適的狀態,而把當下這一刻給謀殺了。

  然而,真正的美好生活,只來自於對不安能泰然處之,對變動能自在順應。

  在不安中重新找回幸福!

  當代最受愛戴的靈性女導師 傑尊瑪.丹津.葩默,說出每個人充滿迷惑、困擾的心,引導我們擁抱真實、深切、持久的安樂。

  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相信,只要擁有我們渴望的事物,我們就會心滿意足。這使我們深信,擁有自己的財物,擁有所愛的人,擁有事業及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將會為自己帶來安全感,甚至擁有喜悅。然而,試圖緊抓不放,就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嗎?在恆常和穩定中,就能尋求安全和保障嗎?

  兩千五百年前,擁有大量的財富、僕役、妾婦、絲綢、黃金和珠寶,以及一個王子可能想要擁有的一切事物的佛陀。從表面上來看,他擁有一切,那麼,他為何要離開家園,去尋找令他感到不滿足的原因?因為他體驗到,生命不總是它所顯現的樣子,而我們的心卻以為,滿足自己的欲望即是通往快樂之道;但事實上,超越欲望和執著的心、全然開放接受自己的處境,才能真正地通往快樂之道。

  轉化自己的心不是指前往佛法中心、坐禪或舉行儀軌等這類的事情,而是去培養真正開放的心。當代最受愛戴的靈性女導師──傑尊瑪.丹津.葩默,將她四十多年來如何在生活中實際運用看似平常而普通的佛法觀念,如無常、因果業報、出離、菩提心和虔敬心等主題,以及透過她自己深刻的個人洞見及其所體驗的精彩故事,撫慰現代人內在徬徨、騷動不安的心,激勵我們深入骨子裡地去了解修持佛法的必要性,引導我們趨入心靈深處,貼近生命原來的面貌。

作者簡介

傑尊瑪.丹津.葩默(Jetsunma Tenzin Palmo)

  一位在喜馬拉雅山洞穴中閉關苦修十二年的現代瑜伽女,她是西方世界中最資深且聞名全球的藏傳佛教比丘尼。在女性被隔絕於寺院組織之外的年代,她傳奇般的洞穴閉關、清修生活,啟發了出家眾和在家眾,成為世界各地靈修女性的模範。

  一九四三年出生、成長於倫敦的傑尊瑪.丹津.葩默,在青少年時期即成為佛教徒。二十歲那年,她旅行至印度,成為第一位受戒為佛教比丘尼的西方人士。國際暢銷書《雪洞──丹津.葩默悟道歷程》(Cave in the Snow)記錄她隱居在偏遠洞穴的十二年歲月。她極為關心佛教尼眾身處的困境,在印度創建道久迦措尼寺(Dongyu Gatsal Ling Nunnery),為來自西藏和喜瑪拉雅邊境地區的年輕女性提供一個環境,讓她們可以按照藏傳佛教竹巴噶舉傳承的方式,一起研習和修行。

  二00八年,竹巴噶舉(Drukpa Kagyu)傳承的持有者、第十二世竹巴法王賜予她「傑尊瑪」(Jetsunma)這個尊貴的頭銜,意思是「在戒律和瑜伽密行有成就的女性導師」。

  相關網頁:www.tenzinpalmo.com

譯者簡介

項慧齡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譯有《你可以更慈悲》、《如是》、《白蓮花》、《穿越六道輪迴之旅》、《空性》、《死亡的藝術》等書。目前定居西雅圖。


目錄

前言/嘉旺.竹巴法王(H. H. the Gyalwang Drukpa)

序言

第一章  在無常中安頓你的心
  我真正深刻地洞悉這個事實──真正的安全與保障不在於執取它們,而是在那個不安全之內感到安全。

第二章  誰播下「業」的種子?
  「業」隨著我們走向新的方向,它時時刻刻都在流動變化,取決於我們如何面對當下。我們可以往上或往下,那都是我們的選擇。

第三章  我要如何才能快樂?
  我們過生活的方式,會令人感到不滿足,有某種內在的欠缺和空虛,某種無法用人和事物來填補的內在無意義感。是什麼造成這種內在的不安……

第四章  世間八法的浪潮
  上下起伏是波浪的本質。但是,如果你執著「往上」的想法,你當然也必須接受自己將會「向下」的事實。

第五章  究竟的出離
  我們不期待從外在去獲取某件事物,出離真正只是「放下」的問題。我們只是敞開心胸去接受自己已擁有的事物。

第六章  六種修行的特質
  「六度」之道是一條完整的道路,因為它包含了平衡的修行生活所需要的特質。這種修行生活不僅透過禪定和智慧而導向於內,也透過布施、無害、增長安忍等而導向於外。

第七章  一條「修心」的道路
  珍愛他人勝過自己,這需要極大的自信和無畏。《入菩薩行》和「修心八頌」擊中我們的驕慢和「自我珍愛」的死結,而這個死結似乎位於我們生命的中心。

第八章  信心與虔敬心
  我們每走一步,就必須知道自己正把腳放在哪裡。我們必須了解它的意義,必須提出質疑,必須真正地探究,並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

第九章  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心是無限廣大的,它並非由「我」和「我的」所構成,它是把我們和一切眾生彼此連結在一起的事物,它是我們的真實自性。

致謝詞

道久迦措林尼寺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