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733,10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设计 > 尋味。光與影:賴雨農的燈光魔法魅力
尋味。光與影:賴雨農的燈光魔法魅力
上一张
尋味。光與影:賴雨農的燈光魔法魅力
下一张
prev next

尋味。光與影:賴雨農的燈光魔法魅力

作者: 賴雨農 Uno LAI
出版社: 三采
出版日期: 2009-12-1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50.00
市场价格: RM53.80
本店售价: RM47.3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要讓臥室變得舒服,令人睡的安穩,其實搞定燈光竟是一大關鍵!
  浴室或客廳的燈光,究竟該怎麼拿捏,才能創造既實用又浪漫放鬆的氛圍?
  把燈隱藏起來就是燈光設計嗎?

  每個家都是一個夢想,而光線正扮演著缺之不可的重要性。光線無處不在,但是光與其說是一種視覺,不如說是一種知覺。當我們在說設計燈光,或是設計光線,其實說得就是創造情境;一個好的燈光設計,取決於你在空間裡的感受,而不是測光表上的數字。

  每個家都是一個夢想,家,才是最需要浪漫的地方。

  現代人追求流行與生活的品味,對於居家空間都有自己的堅持與見解。但是對於空間裡的燈光表現,大多數的人並沒有概念,或是較為正確的觀念,總認為「燈光」只要能照亮就好。而被媒體喻為「燈光詩人」的作者賴雨農,無論是過去的攝影師、劇場燈光師身分,還是建築燈光設計師,都與光影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在書中,除了抒發自己對於光與影的情感與觀察,分享知名作品從無到有的故事。提示著總是依賴燈光生活的人們,重新思索光所扮演的角色,讓生活中充滿美好的溫暖氛圍!因為當燈光點亮的同時,內心感受的幽微情緒變化,才是燈光最大的魔法魅力!!

本書特色

  1.光線無處不在,作者想傳達的,是好的燈光設計對於空間,如同珠寶之於服裝,在巧妙的畫龍點睛之下,才能呈現出恰如其分的空間表情。書中所談的其實更凌駕於燈光設計,而是希望帶領讀者如何探索自己的需要與感受,創造好的空間情境。

  2.本書作者以多年的燈光設計經驗與觀察,除了精采圖片的展現之外,更將當初設計的創意初衷、發想、與(名)人、業主的互動......,轉化為一篇篇的故事,在感性的口吻之下,透露著「光」、「影」的神奇魔力,藉此傳達出「燈光設計」對於空間、生活的影響,並讓光影決定空間的層次、韻味。
 
  最美的光線,不見得是刻意營造,或是透過精雕細琢而成的;但是好的燈光,絕對可以是被設計出來的。

作者簡介

賴雨農 Uno LAI

Lighting Artist/ Lighting Designer

  新生代的建築燈光設計師,被媒體喻為「燈光詩人」,燈光設計作品遍佈中國內地,台灣和美國,類型涵蓋整體商業建築,園區規劃,娛樂建築,連鎖飯店,餐飲,精品,公共藝術品以及商業劇場。以擅長玩味光影和視覺意念遊走於建築,室內和劇場之間,應邀參加過許多的學術單位演講光的藝術,作品和理念備受兩岸三地的媒體青睞。

學歷
  建築及劇場燈光設計師,台灣台北藝術大學劇場燈光設計畢業,美國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建築燈光設計碩士,國際燈光設計師協會(IALD),以及北美照明協會(IESNA)會員。

作品
  吉隆坡/天津/大連/越南/台北 凱悅大飯店
  上海世博會特許紀念品專賣旗艦店
  上海世博園區SPIN概念餐廳
  上海當代美術館ART LAB餐廳
  上海復興公園PARK97餐廳
  上海MUSE酒吧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建築立面燈光改造(美特斯邦威/旅遊品商廈)
  台灣地區LV路易威登店
  台北國賓大飯店
  台北BELLAVITA購物中心 A3 Bar & Restaurant
  台灣台南假日皇冠酒店
  中華航空公司台灣桃園總部
  可口可樂飲料公司上海媒體中心
  瑞安集團重慶天地
  重慶上邦戴斯酒店
  dr.brandt 微風店
  《包法利夫人們》《水滸傳》舞台劇
  知名製作人、音樂人住宅

媒體採訪
 《Discovery》《旅遊與生活》頻道專訪
  《GQ》國際中文版訪問
  《Men’s Uno》中國/台灣版人物專訪
  《ELLE》國際中文版專訪
  《INTERIOR》國際中文版訪問
  《M. Style》專訪
  《CASA+》生活誌專訪
  中國《In Design》人物專訪
  台灣《蘋果日報》專訪
  《商業周刊》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