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2,94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理财 > 经济/趋势 > 金融與社會:戰後臺灣金融體系與信用的演進(增訂版)
金融與社會:戰後臺灣金融體系與信用的演進(增訂版)
上一张
金融與社會:戰後臺灣金融體系與信用的演進(增訂版)
下一张
prev next

金融與社會:戰後臺灣金融體系與信用的演進(增訂版)

作者: 林寶安
出版社: 巨流圖書公司
出版日期: 2012-01-18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50.00
市场价格: RM53.80
本店售价: RM47.3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作者透過龐雜歷史資料的細膩耙梳,與社會學的深入分析演繹,從中掌握對於戰後台灣金融與社會發展具有關鍵意義的結構與趨勢。串連本書的三大軸線,包括有關台灣戰後金融體系的特色及其演變,有關戰後遠期支票信用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有關消費金融信用的歷史開展與演進問題,對於理解今日台灣金融與信用的演變,深具啟發。

作者簡介

林寶安博士

  現職: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暨通識中心副教授兼教學資源中心主任

  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

  經歷: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義守大學公共事務室主任

  領域:經濟社會學、台灣金融、農會研究、全球化、新移民、生態化產業體系


目錄

導論|探索 / 追溯戰後臺灣信用的演進
一、經濟奇蹟背後的期票信用
二、消費者信用的歷史性開展
三、信用課題的未來:必要的煞車機制?

第一章|威權統治時期的金融秩序及其影響
一、前言
二、金融戒嚴:戰後臺灣金融體系的重組與再建構
三、戒嚴的空隙或歷史結構的韌性:民間非正式金融問題
四、結論

第二章|開放新銀行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
一、前言
二、自由化之前的公營金融體系與管制
三、金融改革的壓力:地下金融問題的質變
四、政權轉移與新銀行的開放
五、開放設置的標準及其效應
六、結論:金融自由化與市場紀律(discipline)問題

第三章|戰後臺灣期票信用的發展及其社會經濟意義
一、前言
二、遠期支票在戰後的使用概況:快速成長與普及的支付工具
三、期票信用的制度性基礎:甲存戶、票據交換所、以及司法體系
四、期票信用的建構:支票的遠期化與普及
五、期票信用的社會經濟意義
六、結論:從現金經濟到信用經濟的革命

第四章|戰後臺灣分期付款買賣的形成與發展(1945-1980)
一、前言
二、分期付款問題的脈絡:美國的經驗
三、戰後臺灣分期付款概觀
四、歷史的開端:戰亂下的物資局角色
五、分期付款的法律條件:動產擔保交易法
六、營利性分期付款市場的形成
七、結語:分期付款的「信用」與「消費者」的出現

第五章|臺灣消費金融的演變及其社會經濟意義
一、前言
二、1980年代及以前的消費金融
三、1990年代的消費金融
四、消費金融的社會經濟意義
五、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