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1,527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音樂的華化(下)
佛教音樂的華化(下)
上一张
佛教音樂的華化(下)
下一张
prev next

佛教音樂的華化(下)

作者: 田青
出版社: 香海文化
出版日期: 2011-10-03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00.00
市场价格: RM46.20
本店售价: RM40.7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法事,也叫佛事,從根本上講,一切佛之教化,均為佛事。《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曰:「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鳩摩羅什注曰:「佛事謂化眾生」。但是一般習慣,則把佛忌、祈禱、超度、追薦等佛教儀式稱為佛事。在中國民間,法事、佛事、法會、做道場等詞,基本上是一個概念。近年來,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中國佛教音樂,吸引了眾研究者的目光。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音樂在中國佛教法事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但是,當人們看到在中國佛教法事音樂中存在著大量民間樂曲的時候,常常只看到佛教為了弘法而使用民間音樂的一面,認為佛教音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娛人」。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人們常常忽略事情的另一面,也是我認為更重要的一面:即在部分佛教法事中,或者說在某一法事的大部分音樂中,音的功能主要是「娛神」(更確切地說,是「通神」)。而「娛人」,只不過是第二位的、附屬的功能。

  我在多年佛教音樂的田野工作中,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當某一法事有樂器伴奏的時候,常常不是按音樂界的慣例,由歌者根據伴奏樂器提供的確定調高來決定自己的音高,而是在領唱單獨開始後,伴奏者臨時根據歌者(維那)的音高,迅速找到相應(有時是相近)的調高來伴奏。這種表面上看似乎違背了音樂規律的現象,在佛教法事中,不但不是個別現象,而且似乎普遍存在,這就很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了。我對這一現象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

  1989年夏,我到潮州開元寺錄製《潮州佛樂》音樂錄音帶。當時,參加錄製工作的有開元寺退休老方丈、佛樂大師慧原法師,和他的弟子們以及擔任樂隊伴奏的幾個居士。錄製工作一開始,我便發現,無論是慧原法師擔任維那起腔,還是他的弟子傳然尼師擔任維那起腔;也無論演唱、演奏的是「禪和板」,還是「香花板」,擔任樂隊伴奏的幾個居士總是等維那起腔後,才根據維那起腔的音高,笛子摸索著找孔位定調,二胡摸索著找把位定調,就連揚琴,也要先在弦上試敲幾個音後,才找到所需要的調,然後伴奏。雖然這個樂隊,都是老手,他們又經常在一起為信徒做法事,這一過程仍需要大約5至15秒的時間。也就是說,在樂隊進入後的第一個5至15秒鐘內,樂隊所發出的只是雜訊!

  因此,我便要求唱誦的出家人按照樂器所提供的調高來起腔。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對所有音樂家來說都是「天經地義」的方式,他們卻很不習慣。慧原法師告訴我,他們一直都是按他們固有的方式演唱、演奏的。我當時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方式是他們獨特的音樂文化的一部分,更沒有深究其中的宗教意義,反而自以為是地認為不是他們的樂隊「水準有問題」,便是歌者和伴奏者缺少合作的經驗。

  從1989年夏錄完《潮州佛樂》回到北京,到1991年2月,有一天我忽然隱隱意識到,我可能在錄音時犯了一個錯誤。但這還不是「悟」。一直到1995年的春天,我在湖南南嶽錄製《南嶽焰口》的時候,我才徹底了悟這個問題。

  錄音一開始,我便又遇到了同樣的現象:維那起腔之前,所有的樂器都不定調。

  待維那起腔之後,唱誦的僧眾接腔的同時,笛子和二胡才試探著進入。與潮州的情況一樣,樂器進入後的第一個5至15秒內,樂師們忙著尋找合適的調高,直到「搭調」為止。這一次,我沒有再自以為是,而是尊重他們的習慣,耐心等待他們找到一致的感覺。這一次的錄音,和在潮州相比,順利得多了。

  我得到了一個寶貴的教訓,即在田野工作中,要充分尊重此文化載體—本地藝術家的意願、習慣、表達方式,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主觀意念強加給別人。要時時記住:在深廣浩瀚的中國文化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

本書特色

  身為音樂學家,我決定去尋找那隱藏在時間背後的古代音樂。我相信它們活著,我時常感受到它們溫熱的氣息。我確信它們負載著千百年的歷史,蘊含著無數人的悲歡離合,始終在黃河中流著,在長江中流著,在中國廣袤大地的每一條小溪中流著…。

  美妙的古琴名曲《廣陵散》,據說是神傳給三國時代的名士嵇康(西元223年-263年)。這位集頹廢派詩人、前衛音樂家、離經叛道的思想家於一身的天才美學家,生前對這首「聲調絕倫」的《廣陵散》過於珍愛,誓不傳人,以至他捨生取義臨刑前,在崇拜者——三千太學生面前開了一場「告別音樂會」,卻不得不在最後一刻,留下他此生唯一的遺憾:「《廣陵散》於今絕矣!」

  身為講授「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教師,田青教授悲痛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音樂文明,銷聲匿跡,而神鳥迦陵頻伽卻給他一個重要的啟示:不要輕信「《廣陵散》於今絕矣。

  音樂,不怕水火、不畏兵燹,表面上看來無影無形、無痕無跡,才可以深藏在人們的心上,重生於人們的口中。只要時間存在,人類繁衍,它就可能口口相傳、代代永存。唐有唐的「瑪丹娜」,宋有宋的「鄧麗君」,一代一代流行音樂的沖刷、滲透,再加上一代一代藝術家們創造性的發展、改良、革命,已經使我們很難從現存的世俗傳統音樂中分辨出清晰的年輪,很難從經過漫長歲月雕琢的曲調中尋覓出原始的音符來了。但是,在深山古剎、在荒郊野廟,在全國各地的叢林之中,卻很可能保存著未經「改造」或改變較少的古老音樂。

  背起一個破答錄機、一壺水和一個裝著書和乾糧的綠書包,田青教授獨自開始參五臺、謁峨嵋、拜九華、覲普陀、涉敦煌、造訪前藏、後藏、安多、康巴數百所漢、藏寺廟的漫漫朝覲路。十多年過去了,迦陵頻伽鳥引他找到許多從沒有失去的《廣陵散》,得沐法雨的甘冽清涼。

  本書是田青教授首度在國內出版的佛教音樂鉅作,隸屬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範疇,期能喚起海內外中國人對佛教音樂的珍惜之情,並為人類歷史留下璀璨的篇章。

作者簡介

田青

  著名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長、中國佛教協會顧問、全國政協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長期致力於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的研究,積極推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因力主“原生態”唱法、主張文化多樣性、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而在中國文化界有較大影響,著有《中國宗教音樂》、《淨土天音》、《撿起金葉》等多部著作。


目錄

【推薦序】《佛教音樂的華化》出版緣起 ◎星雲大師
【目錄】
有關唐代「俗講」的兩份資料
《金瓶梅》與佛曲
智化寺音樂與中國音樂學
我國宗教音樂研究概述
「京音樂」與「怯音樂」——北京佛教音樂中的「都市派」和「農村派」
楊蔭瀏與中國宗教音樂
宗教音樂:人類偉大的發明
科學 宗教 藝術——兼談人類認知世界的三種不同方式
法事音樂給誰聽?
慈悲如一 普度無二——佛教「瑜伽焰口」與道教「鐵罐施食」
梵唄——人間佛教的弘法之舟
琴心與佛心
附錄 書陳寅恪〈書魏書蕭衍傳後〉之後
結語 知識分子要學一點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