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4,180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社会科学 > 教育 > 浮生散記
浮生散記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浮生散記

作者: 錢光中
出版社: 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 2005-06-1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20.00
市场价格: RM49.20
本店售价: RM43.3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浮生散記》為作者錢光中先生寫出,在大環境下兵荒馬亂時代中,他顛沛流離卻堅毅不屈,所表現出克難苦學、挑戰人生的刻骨銘心經驗,化為<散文篇>中一篇篇感人的回憶散文。作者的壯志與慷慨高歌,那種情真意摯,娓娓道來,頗令人心儀及不忍!他的一生真可為年輕人,甚至為人父,為人師者的最好借鏡,本書感情真摯,內容平實,確是可圈可點,彌足珍貴,也發人深思!

  本書後半部份〈論述篇--春風化雨三十年〉為六篇教育論述,是銜接作者自民國五十八年由軍中退伍後,考入國立師範大學(現改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後到臺北市工(現改為「臺北市大安高工」)服務,在教書與兼行政工作期間,對教育的主張與抱負所加以申述之文,事隔三十年,誠如作者自言:「其中重要主張,都己先後改進或增設,己事過境遷,失去意義。」但展現著作者當時工作的用心、執著與敬業,彙整列入此書,是為教育留紀錄。

  作者好友邱國範先生為之序,寫出了錢先生克難苦學的一路堅持:「在民國二十至四十年代出生在大陸鄉間的一代人,受戰亂大環境的影響,大都無法接受完整的學校教育,光中就在顛沛流離生活中完成初中教育後,在艱困環境中勉力進修,戮力追求深造機會,他常以最大敵人不是外來,而是自我。所以常以戰勝自己,自勵自惕,卒能以高中學力鑑定及格,參加聯考,錄取師大英語系,皇天不負苦心人,努力耕耘必有收穫,錢兄先後多次赴美研習技藝與心理等專業領域主題,七十三年正式赴美深造,七十五年獲得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管理學位,努力有成,宏願得償,堪以告慰錢父沈媽在天之靈矣。」

  大安高工劉世勳校長於序言中明言:「綜觀錢主任的一生,可以說是艱苦的一生,奮鬥的一生,好學的一生,更是一位全方位的好老師。」他指出:「當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大力推動教訓輔三合一計畫的時候,回顧錢主任在本校任教期間,教學之餘仍致力於學生各項輔導工作,期使將每一個孩子帶上來,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這種教育家的風範,其實就是教訓輔三合一的最佳體現,也是教育本質之所在。錢主任在其撰著之專論<懲罰>中,力主不懲罰學生,對『懲罰』的研究,頗為深入,對學生輔導工作貢獻卓著,其精神、作為、與理念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這其實也說出了作者那六篇教育論述的旨意及精神所在,劉校長還指出一個事例,讚譽作者興趣廣泛、才華洋溢,那代表大安高工的校旗,是作者於民國六十八年間設計的,「構圖簡潔、色彩活潑、具代表性,一直沿用到今天,為大安高工留下一個優良的傳承標誌。」

  此書記述錢先生從軍、苦學、執教等等的堅苦卓絕精神,歷歷如繪,閱讀之,相信都會如作者另一好友司馬雄風先生所言的心得:「拜讀他的椎心泣血人生大體驗的傳記,才知道他竟然是如此飽經滄桑、含莘茹苦的克難苦學成功。還算是吃苦耐勞的我,更不禁小巫見大巫的以他為榮,也肅然起敬!」

作者簡介
  錢光中,出生於安徽,成長於臺灣。
  學歷:美國華盛頓國防工業學院EMBA、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BA、國立政治大學暑期進修輔導40學分畢業、美國印地安那州博爾大學ISBU教育心理研究、美國密蘇里州東北密蘇里大學MENSU工教MA。
  經歷:攝影記者、教師、組長、主任。
  興趣:攝影、旅遊。
  教育主張:奉行儒家恕道精神,實踐「有教無類」,多鼓勵,少懲罰,讓青少年得到多一點關愛,少一點傷害,促其人格正常發展。


目錄

序文篇
  一、好學不倦的錢主任……………劉士勳
  二、努力耕耘必有所獲……………邱國範
  三、回首前塵看他的艱辛歲月……司馬雄風
  四、自序

散文篇-- 回憶散文
  一、燈影書聲
  二、故鄉之冬
  三、出神州記
  四、三生有幸
  五、迢迢回鄉路
  六、美國來去

論述篇-- 春風化雨三十年
  一、制約學習與懲罰對行為改變的影響
  二、懲罰問題的探討
  三、台灣工職教育成長與發展
  四、職業學校應優先實施輔導
  五、增進補校學生到課率與實施重點輔導可行性
  六、補校機工科畢業生追蹤研究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