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5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保健 > 疾病百科 > 高血壓自然健康法
高血壓自然健康法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高血壓自然健康法

作者: 李洪濤
出版社: 優閒風
出版日期: 2004-08-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50.00
市场价格: RM38.50
本店售价: RM33.9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生活壓力緊張、飲食不定,造成將近30%的高血壓族群,少鹽、高纖、多運動,才是治療高血壓的決定關鍵。

  本書以中醫辨證角度加上西醫的治療概念,從高血壓的基本知識、診療到預防養護,都有鉅細靡遺的解說。帶領你遠離高血壓威脅,迎向健康,重享有品質的愜意人生!

  正確認識藥物降壓

  由於藥物降壓有著確實肯定的療效,而一旦斷藥後血壓往往隨之上升,所以要強調不可任意停用。但因此也使有些人形成單純依賴藥物降壓的錯誤想法,以為只要有藥物控制,就可百無禁忌,不再考慮改變平常的不良習慣和嗜好,這是極為有害的。

  首先,高血壓的致病原因和病理變化十分複雜,它不僅表現為血液動力學異常,同時還存在著脂肪和醣等代謝障礙,也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即就藥物治療而言,已不能仍以控制血壓達到正常為唯一目標,還要注意代謝紊亂的改善,如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消除胰島素抵抗,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等,才能獲得更加穩妥可靠的療效。

  與藥物治療並行的是非藥物治療,無論是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非藥物治療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措施,決不可有絲毫輕忽怠慢。

  其次是如何看待所謂特效藥以及藥物的不良反應。

  應該承認,病人希望服用有特效而無副作用的降壓藥是合理的,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尚難以辦到。

  從現有降壓西藥來看,療效最好者顯效率亦不超過八○%,且無一不存在程度不等的副作用。

  有些人以為價格昂貴的新藥就是特效藥,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至少是不夠全面的。因為藥物的價格高低由多種條件決定,與其療效並無必然關係。只要適合病情需要,即使廉價舊藥亦為好藥。

  至於新藥,一般說來應比舊藥好,然而是否真正如此,還要經過長期的臨床驗證才能得出結論。醫生在給病人用藥時,主要是根據具體臨床表現選擇適宜藥物,並透過逐步摸索求得最佳治療方案,其中可能是新藥,也可能是舊藥。

  換一個角度看,由於對舊藥的使用富有經驗,反而更有把握。

作者簡介:
  李洪濤
  學歷:上海中醫學院醫療系畢業
  經歷:安徽中醫學院教授、教學督導
  安徽中醫學院中醫醫史文獻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組長
  安徽中醫學院溫病學教研室主任
  安徽省新安醫學研究會理事
  著作:
  《中醫外感病學》(主編)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主校)
  《續醫述》(副主編)
  《簡明中醫辭典》(參編)
  《中醫大辭典》(參編)
  《針灸學辭典》(參編)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1
  *血壓的基本知識 2
  血壓的概念和作用 2
  血壓的形成和調節 5
  血壓的測量和正常值 13
  *高血壓病的現代概念 20
  高血壓和高血壓病 20
  高血壓病的分型和分期 23
  高血壓病的危害和預後 31
  名稱眾多的高血壓 34
  *中醫對高血壓病的認識 48
  *中西醫結合防治高血壓病 50

  第二章 高血壓病的發生原理 55
  *危險因素 56
  年齡性別和職業 56
  地理環境和氣候 58
  個人性格和精神狀態 59
  家族遺傳和體質肥胖 61
  飲食構成和菸酒嗜好 64
  *發病機制和病理損害 68
  發病機制 68
  病理損害 74
  *中醫病因病機 80
  發病原因 80
  病機認識 87

  第三章 高血壓病的診斷和治療 95
  *西醫診治概要 96
  診 斷 96
  治 療 103
  *中醫辨證施治 138
  四診檢查 138
  主症分析 153
  辨證要點 161
  症候類型 163
  治療方法 169
  *家庭醫療需知 239
  妥善求醫 239
  合理用藥 244
  多方配合 256

  第四章 高血壓病的預防和養護 259
  *預 防 260
  未病先防 260
  已病防變 264
  *養 護 267
  保 養 267
  護 理 280
  附錄一: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二:方劑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