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2,85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应用科学 > 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
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
上一张
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
下一张
prev next

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

作者: 艾弗瑞.克羅斯比
出版社: 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 2008-03-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80.00
市场价格: RM43.10
本店售价: RM37.9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你願意繼續被「能源危機」的陰影所恐嚇,
還是選擇從更宏觀的尺度思考能源問題?

  能源史該從什麼時代開始寫起?工業革命?——不,作者從石器時代開始寫起。打從石器時代開始,我們人類就從「太陽」也參與其中的光合作用那裡,尋覓食物,累積肌力,展開演化史上的大躍進。

  進入農業時代之後,我們上天(風力)下海(水力),想方設法探尋地球上各式各樣的能源,凝固的太陽能(煤炭)、液態的太陽能(石油)、間接利用煤炭的電力,甚至最新科技的「人造太陽」(集合歐盟、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南韓各國的ITER計畫)。

  作者之所以會有如此獨特的史觀,是因為他認為我們應該從過去,人類馴化能源的百態中,才能了解到:能源用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各國為了可能的僅存能源,勾心鬥角,爆發戰爭。作者抱持歷史研究者客觀而實際的態度,帶領讀者認識,能源問題不應該只是侷限在特定的「環保」能源。如果連居住的地方,都要改種玉米、大豆,才能生產足夠使用的「生質能源」;如果為了要在海上插滿風力發電的風車,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能源來生產這些機具;那麼這是實際可行的未來能源嗎?

  這不是一本「警告世人,節約能源」的可怕預言書。頂著環境史大師的光環,作者從廣泛的歷史調查,深度解讀人類使用能源的種種百態,希望引發地球人對於環境與科技更深沉地再思考。

作者簡介

艾弗瑞.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1931

  克羅斯比與《槍砲、病菌與鋼鐵》的作者賈德.戴蒙,有相同的研究旨趣,他們都想瞭解「為什麼是歐洲人統治世界?」,環繞著這個核心疑問,他們得出類似的結論,這一切都要從生態史與環境史的角度來解答。

  長期投注環境史研究,最膾炙人口的著作有《哥倫布交流》(The Columbian Exchange)和《生態帝國主義》(Ecological Imperialism)。曾在耶魯大學、赫爾辛基大學授課,目前任教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他還投身民權運動,開設「黑人研究」相關課程,並活躍於當年反越戰的行動中。他關心弱勢群眾的歷史,不論是經濟上的,或是政治上的,特別是醫學史上的受害者,在疾病傳播的研究上自成一家之言。不論是哥倫布來到新大陸之前的原住民,或1918年流行性感冒大規模死亡的民眾,都是他的研究對象。

  結合以上的研究主題,他還進一步發展出科技史的研究興趣,寫出榮獲各方讚賞的書。例如:研究人類「拋擲」技術與火的Throwing Fire: Projectile Technology Through History、研究人類將萬事萬物都予以量化的The Measure of Reality: Quantification and Western Society, 1250-1600。

  作品曾榮獲「愛默生獎」、Medical Writers Association Prize、「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選書」的眾家肯定。

譯者簡介

陳琦郁

  台大社會學系畢,曾任萬象翻譯漢化部門專案經理,現為自由譯者,翻譯作品包括《劍橋印度簡史》、《葛登觀點》(早安財經)等書。


目錄

前言

第一部曲 慷慨的太陽贈禮
第一章 是夏娃摘了第一顆蘋果重要,還是烤了第一個蘋果派重要?——火與烹飪
第二章  獲得太陽恩賜的捷徑——農耕生活
第三章 哥倫布交流——風力

第二部曲 石化能源的時代
第四章 改變世界的動力(工業革命)——煤炭與蒸汽
第五章 新一波改變歷史的動力(運輸革命)——石油與內燃機
第六章 將能源傳出去——電力

第三部曲 第三個千禧年
第七章 To Do Or Not To Do——核分裂
第八章 人造的太陽——核融合
第九章 人類世

  【注】人類世:諾貝爾得主Paul Crutzen提出的概念,指十八世紀後,人類在地球史上越發重要的地位,造成的衝擊大到足以形成一個地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