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733,10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歷史上的大暖化 讓蒙古帝國差點併吞歐洲,讓法國葡萄酒獨步全球
歷史上的大暖化 讓蒙古帝國差點併吞歐洲,讓法國葡萄酒獨步全球
上一张
歷史上的大暖化 讓蒙古帝國差點併吞歐洲,讓法國葡萄酒獨步全球
下一张
prev next

歷史上的大暖化 讓蒙古帝國差點併吞歐洲,讓法國葡萄酒獨步全球

作者: 布萊恩.費根
出版社: 野人
出版日期: 2008-05-02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20.00
市场价格: RM49.20
本店售价: RM43.3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看一千年前的大暖化,如何重新分配世界文明的版圖

  昔日豐美的水草漸成荒漠,逼得成吉思汗的子孫一路向西征討,蒙古鐵騎踏過多瑙河直達奧地利;

  寒冬日褪的歐洲,農作從勉強溫飽到豐收富饒,為近代歐洲的誕生揭開序幕;
  暴烈的乾旱席捲美洲和南亞,將壯麗興旺的馬雅帝國和吳哥窟化為鬼城,就此埋沒於荒煙蔓草。

  文明的去留,就像擲硬幣,正反機率各是二分之一。

  一千年前,地球經歷了一場至為關鍵、禍福相隨的升溫期。長達五百年的溫暖氣候,讓全球人類文明的消長因而翻盤:它讓歐洲步入興盛期、復活節島立起巨石像,卻也讓中國華北鬧出大飢荒、吳哥窟加速覆滅、馬雅文明土崩瓦解。

  作者運用深厚的考古學知識,從北極區零星散布的古斯堪地納維亞人鐵釘、吳哥城淤積的灌溉溝渠、馬雅人荒廢的水山、日韓官員的櫻花紀錄中,交叉比對各種替代性氣候資料,找出各地氣候的遙相關證據,重現中世紀的大暖化現場;並列舉北極、歐、亞、非與南半球等地的文明興衰,說明大暖化造成的正、負面影響,遠遠大於人類的想像。

  千年前的人類以機動遷徙、食物來源多樣化、有組織地蒐集氣候常識及遠距離貿易等對策,因應變動不居的環境,卻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因此,絲路、季風與駱駝商隊將歐、亞、非連成一氣,世上首次出現不折不扣的全球性經濟;平原印地安族卻棄置查科峽谷,遷徙他處,昔日聖城十室九空。

  現今人類正處於氣候遽變的時代,當前關於氣候變遷的辯論,多半鎖定暖化、異常氣候及海平面上升等議題,幾乎沒有人去探究幾百年前的氣候變化。中世紀溫暖期的歷史告訴我們,暖化對人類與文明的影響好壞參半,人類應吸取歷史的經驗,善用眼前的機會,開發適應新環境的方法,迎接充滿挑戰的全球暖化時代。

作者簡介

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

  世界知名的考古學作家,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人類學名譽退休教授,著作等身,除了致力於將考古學知識推廣給一般大眾,也編有《牛津人類學指南》等教科書,廣為各大學使用,是進入人類學的最佳讀物。費根也身兼許多機構的考古學顧問、參與撰寫科普節目的腳本,如國家地理學會、大英百科全書、BBC、國家廣播網、時代雜誌等。

  費根身為考古學家,熟悉古代文明,自從1999年出版《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饑饉與帝王》一書,開始闡述他連結氣候與人類歷史的獨特觀點,已完成《小冰河期》、《漫長的夏天》與本書等科普著作。費根自稱是「不怕被人譏笑的通才」(unashamed generalist),撰寫許多科普與通識書籍,比起一些高來高去的學者,更讓人欣賞。台灣讀者對他毫不陌生,其針對一般讀者寫作的作品廣受讀者喜愛,除了前述幾本書,《法老王朝》、《古代文明七十謎團》、《古代文明七十發明》都出自其手。

  從考古與人類學,跨足氣候變遷,費根一直試圖連結氣候變遷與人類歷史。正如他所言,氣候決定論(climatic determinism)長期以來被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所唾棄,他卻對一般人、甚至科學家對古代氣候變遷的輕忽,感到震驚與不解。他認為從歷史中,我們可以了解古代人類社會如何因應突如其來的氣候變遷與乾旱,作為借鏡。以往資料不全,氣候與人類社會的關聯被忽視,可以理解;現今從樹輪、冰芯、深海沉積物等取得的許多氣候資訊,則讓我們能夠真正地去連結歷史氣候變遷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這是我們首次能正確評估氣候變遷對古代人類社會的衝擊,了解那是影響人類歷史的許多因素之一,甚至有時候是重要的因素。」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專職翻譯。譯有《成吉思汗》、《美利堅帝國陰謀》、《新藝術的故事》、《歷史大哉問》、《貿易打造的世界》、《破解古埃及》、《蒙娜麗莎五百年》、《米開朗基羅與教宗的天花板》、《法老王朝》等書。


目錄

推薦序 過去的未來:人類迫在眉睫的天誅(李匡悌)
推薦序 以古鑑今窺未來(許晃雄)

序章 歷史上的大暖化
地球上諸多社會的興衰,都受到中世紀升溫現象的影響。在氣溫較高的那幾百年間,氣候既造福人類,也危害人類。這段時期為人類如何因應氣候危機提供了諸多借鏡,揭示了氣候帶來的機會與浩劫,間接促成了現今文明版圖的配置。

第一章 暖化時期
中世紀溫暖期大大造福了歐洲,使其寒冬褪去、夏天延長,農作從勉強溫飽到豐收富饒,邁入了璀璨的中世紀盛期。

第二章 窮人的斗篷
中世紀溫暖期降臨,使歐洲的冬夏對比不再鮮明,冬天變得較暖和,作物生長季變長,夏天更熱,並促進人口成長、城鎮興起、農業改革、漁業興盛、森林砍伐與戰爭,為歐洲帶來嶄新的面貌。

第三章 上帝的連枷
歐亞之間的大草原綿延不絕,為策馬奔馳的蒙古軍鋪路,一路向西,眼看歐洲就要納入蒙古囊中,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卻班師回朝……若乾旱未及時終止,說不定蒙古帝國就能併吞歐洲。

第四章 摩爾人的黃金買賣
一千年前,身為黃金貿易賣方的摩爾人調整其社會,累積預測氣候的知識、組織祕密會社,以因應沙漠突如其來的極端氣候,兼有耐旱的駱駝,使伊斯蘭世界與西非之間的黃金貿易異常興盛,一場遍及全球的黃金貿易就此展開。

第五章 伊紐特人和卡魯納特人
中世紀溫暖期帶來較暖和的冬天,使斯堪地納維亞的穀類生長季變長,北方海域的結冰狀況也有改善,北極區浮冰群往後退,古斯堪地納維亞人開始冒險遠離海岸,前進北極區,遇上了白令海峽的伊紐特人,從而促成兩個世界的短暫相遇。

第六章 超級大旱時期
中世紀溫暖期期間,美國西部飽受超級大旱蹂躪,陷入貧乏和苦難,莫哈韋沙漠和「大盆地」變得不宜人居。矮松果減產、食物取得變得較不易、營居群只在走路可取得水源的範圍內搜尋食物;食物爭奪變激烈,社會關係緊繃。然而,靠著搜尋食物與水源分布的知識,他們存活了下來。

第七章 橡實與普埃布羅人
漫長而一再降臨的乾旱,讓加州與「大盆地」的橡實大量減產,楚馬什人以漁獲彌填補食物短缺;美國西南部查科峽谷的普埃布羅人,則選擇遷居他處,原先建造的神聖殿堂,淪為斷垣殘壁。

第八章 水山的統治者
在遙遠南方的中美洲,古馬雅文明正值巔峰。不幸的是,中世紀溫暖期的乾旱降臨,帶來慘不忍睹的破壞,造成數千人喪命;沒有雨水,馬雅人高聳的水山形同虛設,盛極一時的文明局部土崩瓦解,十室九空。
 
第九章 齊莫爾王國君主
就在怎麼看都不可能誕生文明的秘魯北部海岸,千百年間,接連有數個富裕國度興起。齊莫爾王國就是其中之一,靠著農耕、捕魚與長距離貿易,齊穆人化解了乾旱與艱困環境帶來的衝擊。

第十章 迎風航行的玻里尼西亞人
中世紀溫暖期期間,太平洋東部沿岸許多地區氣溫升高,陷入乾旱;與此同時,海上卻吹起罕見的西風,玻里尼西亞人因而得以向東航行,登上杳無人煙的玻里尼西亞諸島,更在最偏遠的復活節島上,立起神祕的巨石像。

第十一章 飛魚海洋與吳哥窟的覆滅
一千年前,南亞、東南亞,還有從尼羅河到中國的印度洋沿岸地區,有數百萬人生活在季風及季風與聖嬰、反聖嬰的複雜關係的擺布之下,造成尼羅河洪水水位降低、東非乾旱、西南季風強勁及印度洋航海路線改變。東南亞的高棉則建造了一個脆弱的人工環境,碰上季風區必然發生的超大旱澇,一旦受損即無法翻修,以致無法永續運作,宏偉的吳哥窟最終埋沒於荒煙蔓草之間。

第十二章 中國之患
漫長的乾旱、不規律的季風雨與突如其來的洪水,經常將糧食和生產糧食者摧毀殆盡。七千多年來,八十六萬五千平方公里的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華北人民苦難的淵籔。在此,全球氣候力量左右了中世紀中國社會的禍福。

第十三章 無聲的大象
漫長乾旱是中世紀溫暖期潛伏的無聲惡徒,它是氣候房間裡的無聲大象,而不可測的南方震盪活動,則是這頭野獸破門而出的因素。一千年前的世界,全人類抱著保守的心態過活,敏於提防氣候變化的危險。中世紀大暖化的歷史提醒我們,人類最大的資產乃是善用降臨眼前的所有機會,迎向充滿挑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