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1,527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小说 > 文学研究 > 隔著竹簾兒看見她
隔著竹簾兒看見她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隔著竹簾兒看見她

作者: 林海音
出版社: 九歌
出版日期: 1992-05-10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160.00
市场价格: RM24.60
本店售价: RM21.6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透過文學形式來觀察人生,林海音以其豐富的人生歷練及簡潔的文筆為當代的文學作家、知識分子與文化人塑像,他們感人特殊的際遇,與作者間醇厚的友誼,均是大時代中最不凡的片段。書中並有作者珍藏史料性照片數十幀,文圖並茂,彌足珍貴。��������������������������������������������

朦�朧��彭�歌序

大眾傳播學裡一條重要的原則:「人,最有興趣的對象就是人。」

文學,不管甚麼體裁、甚麼形式,也終歸都是以「人」為中心。所有的文學家,無論是詩人、小說家、散文家,或別的甚麼家,一個共同點是他們對人生的熱愛,對人的關懷。離開了這個,世間無所謂文學。

林海音女士的寫作生涯,從新聞記者開始,以《城南舊事》和《曉雲》那樣的小說揚名,創辦「純文學」月刊和出版社。她喜愛新聞記者「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工作;她喜愛小說創作,可以為之廢寢忘食;她以奉獻的精神辦出版事業,為讀者和作者提供了最佳服務。

可是,她最有興趣的,也最為關心的,還是人,各色各樣的人。她的先生,她的兒女,她的朋友--真是交遊滿天下,三教九流,無所不容。她有一種親和力,讓男女老幼的各色人等,都喜歡跟她談心。

《隔著竹簾兒看見她》是她的新作,很俏皮的書名;其實,這是一本以「懷友」為主的文集。隔著竹簾兒看到的,不祇是一個「她」。

二十世紀最出名的傳記文學家史特拉屈 (Lytton Strachey) ,寫傳記時恪守他自訂的三大信條:第一、文字要清晰簡潔,其次是態度要不偏不倚,追求真相。第三是要富有自由的探索精神。因此,他能為傳記文學開拓了一片新境界。他的特長是,從千頭萬緒的史料中,抽絲剝繭,提要鉤玄,像煉金術士一樣,棄糟粕而取菁華,筆底英豪,栩栩如生。

但也有人說,史特拉屈局限於「為藝術而藝術」的態度,他透過文學的形式來觀察人生,往往扭曲細節,使得主角變成了卡通化的人物。很生動,郤未必真實。

海音寫的不是宏篇鉅製的名人全傳,而祇是某些當代人物--絕大多數是文學作家、知識分子與文化人--的一個側影或浮雕,當初在報端發表,篇幅有限,每個人平均不過是三兩千字。但是,每一個人都具不同凡響的經歷,每一個人也都留下了可思可懷的心血成就。

海音就是以清晰簡潔的筆墨(這本來就是她寫作的特色),公正求實態度,和自由探索精神,去勾勒這些人物的面貌與心魂。

書中的二十來位先生或女士,大都與文學、藝術和新聞有關,而且和海音有深切的感情,所以她寫來便有與眾不同的風味。

像高齡九十有五的成舍我先生,當年在北平辦報,又創設北平新聞專科學校,「雖然初辦只有百把個學生」,海音是其中之一。舍老的言教身教,對海音影響深遠,是「一生的老師」。

又如著名的影星胡蝶、白楊,都是中國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味的大明星,前者是海音中年的摯友,後者是初中時代要好的同學。

老一輩的人物,像蘇雪林,像蕭乾和文潔若夫婦,像王壽康,像蔣彝;年輕一輩的,像余阿勳,像王正方,像秦家聰;每個人都有一些感人的特殊遭際,形成了動亂的大時代中不凡的特色。

我讀起來深感興味的,是國劇名鬚生余叔岩的女公子余慧清,寫她父親生平逸事的文章,和海音「一甲子的同學會」--北平春明女中的三個同學,余慧清、白楊、海音,隔了六十年之後居然又能重聚一堂。這樣長久的分別,已超過了杜甫所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再想想在這一段歲月裡中國人所經歷的種種風波和磨難,更不止是令人嘆息悵惘,臨風涕泣了。

在全書中,份量最重、篇幅也佔得最多的,是有關女作家沉櫻(陳丐◢�的文章,從<念遠方的沉櫻>,到<最後的沉櫻>,紀錄著她們兩人之間大半生的友情。

從某些方面說,海音與沉櫻兩個人的性格和經歷,都有絕大的不同。人與人之間的情分,也許都要歸之於一個「緣」字。

海音的性格爽朗開闊,處事岷併,她自己主持出版機構,又參加許多文化活動,不但劍及履及,而且當機立斷,很有所謂「現代女性」的霸氣。沉櫻則偏於內向,輕言細語,除了專心寫作和教書之外,似乎與世無爭,不食人間煙火。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海音內外兼籌,相夫教子,家庭生活極為圓滿,可說是傳統型的賢妻良母。沉櫻則外柔內剛,愛憎分岷杗在婚姻生活上曾遭遇兩度變故 (先和馬彥祥,後和梁宗岱,都告仳離) ,飄然遠引,一旦袂絕,便獨力撫育兒女成人,在四、五十年之前,這樣的剛烈性格,可說是獨立性的女界先鋒。

海音和沉櫻這些立身處世相異之處,幾乎形成截然不同的對比;可是,她們郤是幾十年的莫逆之交。沉櫻對海音的信託,海音對沉櫻的關注,在友儕之間成為美談。沉櫻的許多譯著,開始是由海音為之安排,而引沉櫻進入出版界。但最後沉櫻的散文全集《春的聲音》,則是由海音的純文學出版社為之編輯出版。這本四百多頁的書出版後航空寄到美國時,沉櫻已經是彌留狀態。

海音說:「我能在她生命的最後,把她在臺灣的文學、友誼、家庭生活做個總結,於心已安。」所謂一死一生,乃見交情,友道之厚,著實可敬。

在沉櫻去世之後,從彼岸輾轉發現了沉櫻和梁宗岱分別四十餘年之後的「最後通信」。這一對「文學怨偶」的離合,雖然不像徐志摩或郁達夫諸人的事蹟那樣騰揚眾口,但在飽經顛沛之餘,各自都能有所成就,正如沉櫻所說「人間重晚晴……我們都可說晚景不錯了。」

沉櫻給梁的信中說,「在這老友無多的晚年,我們總可稱為故人的。」榆桑晚景,去日苦多,這已是無愛無恨的超拔境界了。

這幾封通信的披露,不僅是文壇史料中的一束重要補白,也讓後之來者--無論識與不識,皆能體會到他們的相知共識,是多麼珍貴而難得。

沉櫻的散文醇雅有致,譯文更是融通傳神,褚威格的作品,特別是《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幾乎每個喜愛文學的人都讀過,感人至深。

照我猜想,海音的書名《隔著竹簾兒看見她》,雖是取於歌謠,但無意有意間也有懷念沉櫻之意吧。

書中的人物,或老或少,或男或女,都與沉櫻呼吸過同一時代的空氣。雖是各成獨立篇章,但是,讀竟全書,我不免想到孔子立川上的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人世種種,無常無住,沒有甚麼一定是永恆不變的。悲歡喜樂,轉眼成空。身前身後的聲名事業,說來也仍是虛空。儘管如此,凡人總是為此想不開、看不透。

若真的一切都想開了、看透了,到了四大皆空的境界,人生也就不成其為人生了吧。某些煩惱、某些憂慮、某些遺憾,都是避免不了、也不應迴避的。

如是,我們就「隔著竹簾兒」看下去吧。從這些熟識的或陌生的、親近的或遙遠的人與事之中,更加參透了人生的無可如何。

有些悲涼,有些寂寞,但仍皆歸之於可親。這便是海音作品之魅力。

自從《城南舊事》被改編成電影,且得了亞洲影展的大獎以來,林海音的大名在海峽兩岸同樣的響亮。以一個原籍台灣苗栗、出生在日本大阪、成長在北平的作家和出版家,林海音在目前這樣的特殊環境裡,應該承擔起別的人不適合、或挑不起來的某些任務,成為溝通兩岸文學界的一座橋樑。

這話也許說得遠了一點吧。有很多事情,在眼前的朦朧氛圍中,還是「隔著竹簾兒」看看再說吧。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