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0,329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 > 朱熹論三蘇之學
朱熹論三蘇之學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朱熹論三蘇之學

作者: 涂美雲
出版社: 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 2005-09-30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00.00
市场价格: RM76.90
本店售价: RM67.7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蘇氏蜀學在宋代崛起之後,曾歷經起,伏,長,消的曲折過程,其學術思想內涵如何?又是什麼因素深深地影響了它或興,或衰的發展?本書詳細探討了箇中原因,呈現了蘇氏蜀學在宋代學術史上的真實面貌。本書探論的研究次序分述如下:

  第一章:論文的開始,首先探討三蘇之學,也就是蘇氏蜀學,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學術派別?它產生的背景如何?學術特色又是什麼?是何原因,使得在不同的時代背景裡,還會重要到令南宋朱熹對它極盡口誅筆伐之能事?本章從世人關注的焦點,以及三蘇自身所重視的學術領域,分文學、經學、史學、以及哲學思想方面,進行探析蘇學的內涵。

  第二章:則探討蘇氏蜀學的興起,在北宋發展的過程中,曾有過的一些學術衝擊,其中較為顯著的,是與王安石「新學」的相抗衡,及與程頤「洛學」的相角立,本章著重探討「洛蜀黨爭」對蘇氏蜀學所產生的影響。根據相關的文獻資料,大體上從政治與學術兩大層面,探析黨爭發生的原因,以及由此所衍發的影響。

  第三章:則重在探討四庫館臣所謂:朱熹對蘇氏「攻擊如讎」的原因。朱熹也曾喜好過蘇氏的學問文章,之後卻轉為深刻的批評,如此的轉變,其中除了可能有「洛蜀舊怨」的因素之外,尤為重要的原因,是與他個人的治學經歷、思辨過程、及之後所堅守的學術立場息息相關。探討朱熹的治學歷程,可看出他從早年的博觀泛覽,到歸本於儒學之後,治學取徑的前後差異性,及學術思考的重大轉變。

  第四章:此後三章,則重在探析朱熹評議蘇學的具體內容。雖然朱熹對蘇學隨口而發、或是審慎思辨所提出的評論散見於各領域,但仍有其側重的焦點,本章首先以蘇氏的「性論」為例進行探析。

  第五章:主要探析朱熹對蘇氏解經的評議。在治學的過程中,蘇氏父子也曾極用心於經學領域的鑽研,在多部經典上發揮了精闢的義理,對蘇氏父子來說,都自視為發明聖賢奧旨、有益後學的無憾之作!至於在朱熹看來,卻自有一番評價。本章分別針對蘇氏父子的經學作一概述,進而探析朱熹褒貶取捨的觀點與評議。

  第六章:主要探析朱熹對蘇氏文章議論的評議。朱熹對蘇氏文章議論的評議頗為多見,或從文章技巧上、或從思想義理上,呈現出多元的評論角度。本章分別論述蘇氏父子的文章議論表現,進而分析朱熹評議的觀點。

  透過以上各章的探討,一者,可以縱向看到蘇學從北宋到南宋發展和演變的歷史痕跡,其間起伏消長所留下不同的時代印記。二者,可以橫向看到蘇氏蜀學與其他學派的相互交鋒與衝擊,以此可看出蘇氏蜀學藉此所彰顯的學術特色與價值。三者,從朱熹對三蘇的總體評論意見來說,可看出朱熹多元的評議角度、以及不同性質的對待態度,其中可能有主觀的意氣之爭,卻也有客觀的取捨之道。這樣在探討朱熹與三蘇之間,所謂理學與非理學這兩種不同的學術派別,其間的衝突與和合,就可以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了。

作者簡介

  涂美雲,1967年生。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世新大學講師,現任東吳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