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03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社会科学 > 中国史地 > 青史留痕--一個台灣學者的大陸之旅
青史留痕--一個台灣學者的大陸之旅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青史留痕--一個台灣學者的大陸之旅

作者: 陳三井
出版社: 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 2007-07-1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80.00
市场价格: RM43.10
本店售价: RM37.9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自兩岸開放通航以來,台灣同胞,從台商到學者專家、民意代表乃至觀光客,前往大陸者每年絡繹不絕於途,猶如過江之鯽,不計其數。
   
  本書共分為兩輯,第一輯稱之為「學術之旅」,合計十篇,是作者到大陸參加為數約十次重要研討會之心得和感想,從沿海到內陸,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嚴肅課題中蘊含輕鬆一面,對大陸史學的最近發展和林林總總的開會文化,有深入而精闢的觀察。
   
  第二輯命名為「知性之旅」,純屬開會之餘愜意的旅遊隨興紀實之作,除古蹟景點之介紹外,舉凡高校新貌、書市出版以及社會情況,亦有所論列,藉收「他山之石」功用。

作者簡介

陳三井

台灣省彰化縣人。民國二十六年(1937)六月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史地系畢業,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歷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組主任、副所長、所長,曾借調擔任淡江大學教授兼歷史學系主任、國立空中大學教授兼人文學系主任。退休後,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著有《近代外交史論集》、《現代法國問題論集》、《國民革命與台灣》、《中國國民黨與台灣》、《台灣近代史事與人物》、《華工與歐戰》、《近代中法關係史論》、《勤工儉學的發展》、《近代中國變局下的上海》、《中山先生與法國》、《中山先生與美國》等專書近二十種暨學術論文逾百篇,編有《勤工儉學運動》、《歐戰華工史料》、《走過憂患的歲月──近史所的故事》、《居正先生全集》、《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等十多種。另有散文、雜文著作《法國漫談》、《學術的變形》、《走過的歲月──一個治史者的心路歷程》等多種。
 


目錄

自序

 ? 輯一  學術之旅
 ? 滬杭史學之旅
初會杭州
記「中法關係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紹興古蹟一日遊
滬上取經行
  ?群英會翠亨──「紀念孫中山誕辰130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追記
前言
八方精英會翠亨
開會過程與論文討論
印象難忘的參觀活動
結尾的話
 ? 「紀念史學」的登峰造極──「第二屆周恩來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側記
前言
洋洋大觀的論文
會後感言
 ? 勤工儉學尋根之旅
楔子
周恩來在天津
保定育德中學舊址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
布里村留法工藝學校
後話
 ? 「中國城市史與經濟發展研討會」紀實
前言
議程安排
重要內容與特色
感想與建議
 ? 東北椎心之旅──日軍侵華罪証史蹟巡禮
楔子
長春「第五屆近百年中日關係史研討會」側記
「偽滿皇宮」故事多
參觀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
瀋陽「九一八事變博物館」的特色
「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巡禮
「撫順戰犯管理所」去來
平頂山慘案遺址一瞥
結尾的話
 ? 史料與學術研究之間──「華僑與抗日戰爭研討會」述感
 ? 從北京到南京──參加兩次近代史盛會紀略
楔子
怡生園VS.中心大酒店
財團資助VS.門票收入
國外學者VS.國外學者
特色論文舉隅
去政治化:從開幕典禮到綜合討論
 ? 武漢東湖之會──紀念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側 寫
辛亥盛會,群賢畢至武漢
論文評選與宣讀
參觀革命史蹟
回顧與展望
 ? 八千里路大陸行──華僑協會大陸學術訪問團散記
楔子
參訪學術機關
華僑研究資訊的采集
走訪名勝古蹟
城市添新姿
感想與建議

輯二  知性之旅
 ? 走過歷史,讓歷史復活──訪保定軍校舊址抒感
楔子
浪花淘盡皆英雄
忍教青史盡成灰
復活歷史的呼喚
 ? 天下第一橋──趙州橋
名稱由來
結構特性
古橋仙跡與神話傳說
 ? 平津取經行紀聞
楔子
三訪南開收穫多
北京書店新猷
中央黨史研究室尋「寶」
王府井大街新貌
 ? 酆都鬼城楹聯的警世作用
 ? 洪秀全官祿故居巡禮
 ? 上海尋訪蔡元培故居
一次意想不到的緣份
重溫蔡元培
故居滄桑
 ? 溪口巡禮
 ? 附錄──俄羅斯檔案之旅
結緣的開始
一波三折的簽證
踏入另一個世界
吉普賽驚魂
展開拜會活動
東方新人才流散
聖彼得堡初旅
溫馨檔案情
莫斯科的最後十六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