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2,85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建筑 > 東京論
東京論
上一张
東京論
下一张
prev next

東京論

作者: 團紀彥
出版社: 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 2008-09-16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80.00
市场价格: RM89.20
本店售价: RM78.5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首度三國語言出版|亞洲建築師們群力剖析

複雜至極又極具魅力的都市:東京
並特別精選收錄9大歐美、日本建築師重要建築作品
從表參道到代代木、日本橋室町東地區以及代官山等地的
由建築師親筆撰寫的個案設計策略
像是提供了他們看見的以及期望的東京都市面貌,
讓我們更加全面地理解東京的空間特徵!


這本英文書名為“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of Tokyo”,中文與日文書名均為《東京論》的著作,是一本從內部(日本人)與外部(非日本人)的角度來理解亞洲城市之一的東京之初試之作。
為了用中文、英文與日文三種語言來表達記述這本書的內容,前後花費了兩年的時間編輯才得以出版。在此,我由衷地感謝所有協助本書完成的作家與提供作品刊載的建築師們。——團紀彥


撰文/ Contributor
團紀彥 Norihiko Dan                   金光裕 Gene K. King  
松村秀一、太田浩史 Matsumura & Ohta 
鈴木博之 Hiroyuki Suzuki              大野秀敏 Hidetoshi Ohno
陳家毅 KayNgee Tan                    王銘顯   Minghsien Wang  
林崇傑 ChungChieh Lin                 井上章一 Shouichi Inoue
青木千榮子 Chieko Aoki         

作品/Project
PRADA 青山旗艦店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 Herzog & de Meuron       
表參道之丘             --安藤忠雄 Tadao Ando   
TOD'S 表參道大樓          --伊東豊雄 Toyo Ito
Dior 表參道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SANAA   
國立東京室內奧林匹克綜合運動館      --丹下健三 Kenzo Tange   
代官山HILLSIDE TERRACE       --槙文彥 Fumihiko Maki                   
森山邸

             

   --西澤立衛 Ryue Nishizawa 
天空的寫像 久我原之家     

   

  --竹山聖 Kiyoshi Sey Takeyama

 

東京的形成
為了要理解這複合多種文化與迥異於周邊國家的大都市,東京,就得從它的開發源頭開始溯起,江戶時期的發展被稱為微地形,東京其實就是藉由這些微細的地形或風景為開端發展而來的。之後又經歷明曆時代的大火、關東大地震、二次世戰的東京大空襲等災害後,造成了都市反覆的擴張與再生,這也是東京無法被嘗試營造成如同歐美或中國一般,可體驗到大尺度都市空間之理由。與其說東京是一個被統合化的大都市,倒不如說是一個由許多小村落集合而成的大村落來得容易讓人理解。從江戶時期開始、明治時期、戰前與戰後,到各時期主政者的都市營造與建築方針,也就是說由江戶時期的風水思想與木造寺院建築、明治時代的歐化政策與歐風建築、戰前在軍國主義體制下所建造的帝冠樣式建築、或是戰後基於民主主義所整備的道路及鐵路網絡等現代建築,集結各個時代的遺跡與拼湊沒有被燒掉的地圖斷片,才造就出東京現在的姿態。


馬可波羅看東京
有關都市的論述本來就是充滿了矛盾與挖苦的言語。如果想要知道都市是藉由什麼論點發展生成的,就要主動地從內部的視點來剖析;相對地如果是站在理解或閱讀都市的立場而言,那就得被動地從外部的旅人觀點來看了。對住在這東京裡,還要同時用旅人的觀點來解讀的話,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因為長久居住在東京的人所寫的都市論述,雖然在政治或學識上頗具深度,但是閱讀起來卻不太有趣不是嗎?義大利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看不見的城市」就是在描寫旅人馬可波羅對忽必烈皇帝敘述自己曾經旅行過的城鎮之對話,這小說的構想原出於「馬可波羅遊記」,在這本書裡描述了許多虛構、想像的城鎮,是一本兼具多元性與普遍性且評價相當高的文學作品。從馬可波羅的觀點來閱讀,有時候也許比從東京人的角度來看,會獲得更豐碩、更有意涵的內容與感觸。


東京的街道與建築
東京常被大家視為是沒有大街(AVENUE)存在的都市。的確;東京很少有如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巴塞隆納的拉蘭布拉大道(La Ramblas),或是北京的長安大街般的大道,當你走其中時,可輕易知道自己身處何地,且可感受到都市整體的尺度感。東京也常被認為街道的方向感令人難以判斷,但是只要一抄近路或走進巷弄裡,卻也有不少令人驚喜的發現。以上這些經驗都是來自於經常走訪東京之外或異邦城市的朋友以及海外友人。這反而讓我想到,這些也許就是東京的空間特徵吧!

東京在江戶時期建造了將近兩百個小富士山丘。原因跟定都為東京的德川家康出身於富士山附近的駿河(Suruga)有關,人民將富士山視為信仰的對象而建造的。以被建造出來的小富士山丘為近景,遠遠地眺望富士山成為江戶市民們的一種生活樂趣。

雖然這些人為建造而成的富士山丘大多已經被毀壞殆盡,但在東京仍殘留許多名為「富士見町」(Fujimi Chyo)的地名。現在我們可能無法理解為何這些小山丘前面的小路是彎彎曲曲的,因為原有的地形已經埋沒於摩天大樓之間,根本就看不到富士山。但我想這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易一眼看透的東京之構成。

雖然東京沒有基於西方概念所作成的的AVENUE或BOULEVARD等街道,但對市民生活及商業活動而言,它提供重要場域的意義是不變的。

東京的表參道,原本是由祭祀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前之參道整治而成。在原本寬九公尺的道路兩旁增設寬闊的人行步道,並種植蒼鬱美麗的櫸木。在這條路上羅列著各種世界知名精品的旗艦店,在東京算是少有的林蔭大道AVENUE景觀,其實表參道本身並不長,大約到丹下健三(Tange Kenzo)先生的代代木(Yoyogi)奧林匹克綜合運動館為止。另外,從日本橋到銀座的中央通也是東京街道中不可忽視的街道之一。日本橋常被視為江戶時期的產物,而銀座則被認為是明治時期的產物,這條大道也可說是橫貫了江戶與明治時代的象徵。代官山Hillside Terrace在現代建築語彙中是街道空間的佳作先例,建築家槙文彥(Maki Fumihiko)與業主朝倉(Asakura)先生有著很大的貢獻。

東京現在呈現一種回歸都心的現象,連暫住都外衛星城區的人也開始有回流都心居住的現象。我想除了考量到交通的便利性之外,也顯示了想要在市中心享受生活樂趣的人正持續不斷增加中。

最近六本木Hills與Tokyo Midtown陸續完成,六本木地區也持續起了巨大的變化。其實在三十年前地鐵車站完成之前,這個區域並沒受到多大的注目,因為周圍有許多大使館,漸漸地發展成以外國人為對象的花街柳巷,之後因再度開發而聚集更多都心型態的辦公室大樓與住宅區,而成了現在的規模。

從另一方面來看,各地區對於都市景觀、街道景觀以及環境相關議題也不斷地高漲中,今後東京市民對於街道空間(Machinami,街並)的形成與周邊環境的保護與整備,所給予的關心與期望也會愈來愈高吧!在這本書中,將針對東京的幾個街道空間以及賦予其特徵的主要建築做介紹。——團  紀彥


目錄

文選
Essay

007   書前序╱團 紀彥
        Perface╱Norihiko Dan

011   烏鴉之「域」╱金 光裕
 The Crows' Realm╱Gene K. King

031 東京年表與地形圖誌╱松村秀一、太田浩史
 Topographical Chart of Tokyo╱Shuichi Matsumura & Hiroshi Ota

043 東京的形成╱鈴木博之
 History of Tokyo╱Hiroyuki Suzuki

073 東京都市設計
 The Urban Planning in Toyko

                 073 東京都市設計史 訪問收錄╱大野秀敏 與 團紀彥
       The History of the Urban Planning in Tokyo╱Hidetoshi Ohno & Norihiko Dan

                 133 線織都市二○五○╱大野秀敏
       Fiber City 2050╱Hidetoshi Ohno

169 馬可波羅看東京
 Marco Pollo's Tokyo

                   169 馬可波羅看東京╱團 紀彥
   Marco Pollo's Tokyo╱Norihiko Dan

                   173 我看東京的矛與盾╱陳 家毅
   Tokyo Contradictions╱KayNgee Tan

                   189 碎型城市東京中的多重面貌╱王 銘顯
   Fractal City-The Multiple Faces of Tokyo╱Minghsien Wang

                   201 關於自由與慾望︰一個城市設計者的東京觀察╱林 崇傑
   About Freedom and Aspiration : Observation on Tokyo From a Perspective of a City Designer╱ChungChieh Lin

217 東京的動機
 The Motivation of Tokyo

 
                   217 從都市與建築解讀政治學─東京都市空間構成之由來╱井上章一
   Comprehending politics from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Where is Tokyo Headed?╱Shouichi Inoue
   
                   237 東京的時尚造街╱青木千榮子
   Branding the Streets╱Chieko Aoki

作品部份

005
團  紀彥 東京的街道與建築
Norihiko Dan The Streets and Architecture of Tokyo

015
從表參道到代代木國立東京室內奧林匹克綜合運動館
Omotesando Avenue to Yoyogi Olympic Stadium

017
赫爾佐格 & 德梅隆 PRADA 青山旗艦店      
Herzog & de Meuron      PRADA BOUTIQUE AOYAMA

029    
安藤忠雄 表參道之丘(同潤會青山公寓改建計畫)
Tadao Ando Omodesando Hills(Omotesando Regeneration Project)

039
伊東豊雄 TOD'S 表參道大樓
Toyo Ito TOD’S Omotesando Building

051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SANAA Dior 表參道
Kazuyo  Sejima + Ryue Nishizawa / SANAA Dior Omotesando

059
丹下健三 國立東京室內奧林匹克綜合運動館
Kenzo Tange National Gymnasiums for Tokyo Olympics

067
代官山 HILLSIDE TERRACE
Daikanyama Hillside Terrace

069
槙 文彥 HILLSIDE TERRACE
Fumihiko Maki Daikanyama Hillside Terrace

079
日本橋室町東地區開發計畫
Urban Design of Muromachi east area of Nihombashi

081
團 紀彥 室町東地區開發計畫(2-2街區) 
Norihiko Dan Muromachi east district development plan

091
住宅個案
House

093
西澤立衛 森山邸
Ryue Nishizawa Moriyama House

103
竹山 聖 天空的寫像 久我原之家 
Kiyoshi Sey Takeyama SKY TRACE House in Kugahara

113
簡歷
Curriculum Vit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