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5,01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史地 > 中国史地 > 觀滄海:青花瓷、鄭芝龍與大航海時代的文明交流
觀滄海:青花瓷、鄭芝龍與大航海時代的文明交流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觀滄海:青花瓷、鄭芝龍與大航海時代的文明交流

作者: 林梅村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21-03-1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市场价格: RM80.00
本店售价: RM70.40
用户评价: comment rank 5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觀滄海,知天下
北京大學教授林梅村傾心力作
收錄數百幅文物、圖籍、遺址的珍貴全彩圖片
突破歷史常識窠臼,重新探索海上絲綢之路
重建西方天主教、中東穆斯林和大明王朝的衝突與交流

  ▍《中華讀書報》2018十大年度好書
  ▍《21世紀經濟報導》年度好書


  ◆現藏於牛津大學的《雪爾登中國地圖》,其實是《鄭芝龍航海圖》?
  ◆葡萄牙人首航中國的登陸地——屯門島於今何處?
  ◆16世紀全球貿易的中心——雙嶼(Liampo)究竟在什麼地方?
  ◆景德鎮外銷瓷透過什麼途徑運往歐洲,並對16至17世紀歐洲文明產生過什麼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以農耕文化為主,遵從儒家「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明代以前主要以中亞粟特商人為仲介,經絲綢之路沙漠路線與西方交往。大航海時代以後,才開始與歐洲直接進行經濟文化交流,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在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儘管明王朝曾實施海禁政策,但是未能阻止景德鎮青花瓷和龍泉窯青瓷走私中東伊斯蘭世界,穆斯林海商還積極參與了明代景德鎮窯廠青花瓷的設計製造。17世紀,鄭芝龍更擊敗荷蘭艦隊,以臺灣北港為中心,建立鄭氏海上帝國,商船收入富可敵國。

  本書借用曹操〈觀滄海〉為書名,多角度地審視了明清時期東西方交流的歷史,在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的進程中,東西方諸文明並無明顯的優劣和主次,都是歷史的推動者,各文明均透過衝突與交流兩種方式,參與了大航海時代的進程。

得獎紀錄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選入圍「2018中國好書」
  2018百道好書榜年榜 人文類 top100
  《中華讀書報》2018年十大好書
  《21世紀經濟報導》:21世紀年度好書(2018)入圍圖書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中國好書2018年5月榜單
  解放書單第13期上榜圖書
  《光明日報》2018年7月光明書榜
  2018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推展·第一季入榜
  騰訊文化:2018年4月華文好書榜
  新浪好書榜:2018年4月社科歷史類
  澎湃新聞歷史類書籍推薦
  華文好書榜:2018年4月入圍書目
  《晶報》深港書評一週好書榜
  《北京晚報》布客榜2018年2/3月書單
  「好書同盟」2018年4月薦書

專文導讀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齊聲推薦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周功鑫(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林滿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邱建一(藝術史學者)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媒體書評

  《觀滄海》所收錄的文章,觸及了近些年來最熱門的若干課題,並且開發利用了一些過去看不到或者罕受關注的文獻,加上作者處理物質文化的訓練,因此頗有值得留意的新鮮見解。內容豐富,開卷之後,必能大開眼界。——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北京大學林梅村教授新作《觀滄海》,以曹操詩作〈觀滄海〉為主標題,利用海內外最新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從考古、歷史、藝術等多領域,探討了大航海時代西歐天主教、中西亞伊斯蘭教和東亞明代中國三大「文明島」之間的衝突與交流。林梅村教授在書中對各種實物史料的利用,或是引用他人成果,或是與他人一道開展研究,將文獻與瓷器、石碑、錢幣、建築、地圖等等實物史料結合起來,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可以說,這是一次跨學科、跨語種、團隊協作的成功範例,也是未來歷史學的必由之路。——姚勝(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

  本書的面世,對這一時期的中外交流史,乃至時下方興未艾的海洋史、全球史研究均有足夠的啟示意義。以往常見的研究,或時空跨度過大,論者陷入四面受敵,失於鳥瞰泛論,或兜轉於某一人事和器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碎片化傾向嚴重。如何打通這種隔閡,立意高遠,不妨把《觀滄海》作為範例來閱讀。——陳賢波(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林梅村教授是海內外知名的考古學家,專長於中外文化交流史與絲綢之路。其新著繼續了作者研究覆蓋面廣、新材料與新觀點迭見的特點。與多數史學家筆下的絲綢之路研究著述的一處明顯區別在於,本書十分重視文物、圖籍、遺址與文字材料的對證。——劉迎勝(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考古學研究偏重於零散實物,容易給人碎片化的印象,但好處是所有論述信實可考,加之本書個案研究之外也有貫通性敘述,使整本書既可信又可讀——就像一堆碎瓷片,拼接在一起之後,堪堪可見一件精美瓷器的大致原貌。從宋元時代遠至印度洋的自由貿易,到明朝立國之後官方壟斷的朝貢貿易;從「隆慶開關」之後的開放局面,再到有清一代中國錯失海洋時代帶來的機遇,這段歷史值得後人深長思之。——《中華讀書報》編輯部

  大航海時代之前,世界上各個國家,宛如汪洋大海中的互不聯繫的「孤島」。直到大航海時代來臨,中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才真正拉開序幕。北京大學林梅村教授,用十二個專題,數百幅全新圖片,描繪出鄭和下西洋之後的海上絲綢之路,講述大明王朝與西方世界之間的華麗故事。——中國圖書評論學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梅村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1956年生,祖籍廣東,生長於北京。1977至1982年,就讀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分配至中國文物研究所,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4年,受聘於北京大學考古系(今稱考古文博學院),歷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會員。1984年至今,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學院院刊》(BSOAS)、《古物》(Antiquity)、德國《中亞雜誌》(CAJ)、日本《古代文化》、中國《考古學報》、《文物》、《考古》等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十四部。

  早年致力於佉盧文等西域語言文字研讀,同時專精於絲綢之路考古、中外交流考古等領域,兼通多種語言,對海內外考古和文物藏品如數家珍。學術影響力在海內外甚廣,且文筆優美,著作深入淺出,備受讀者推崇。
 


目錄

推薦序  欣見《觀滄海》繁體版 陳國棟
前言
1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 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
3 大航海時代中國與西方的衝突與交流
4 明帝國宮廷製圖師考
5 澳門開埠以前葡萄牙人的東方貿易
6 尋找雙嶼港
7 大航海時代泉州至波斯灣航線
8 鄭芝龍航海圖
9 野墅平林圖考
10 大航海時代的忽魯謨斯島
11 普陀山訪古
12 尚蒂伊的中國花園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