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5,01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理财 > 经济/趋势 > 恐怖矽谷:回憶錄
恐怖矽谷:回憶錄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恐怖矽谷:回憶錄

作者: 安娜‧維納
出版社: 行路
出版日期: 2021-02-03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市场价格: RM64.60
本店售价: RM56.80
用户评价: comment rank 5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直言不諱的矽谷超現實職涯內幕
公認界定新數位經濟的經典著述
 
  *****
 
  隨著網路深入眾人的生活、資訊科技主導世界的發展,
    一批批新創科技企業強勢崛起,他們暢言創新與顛覆,
    這群「獨角獸」敢要、敢拿,動輒獲得天文數字般的資金挹注,
    使得匯集之地矽谷,如今成了媲美華爾街的財富與權力中心。
    新創科技產業總自詡「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但實情究竟如何?
 
  *****
 
  二十五歲左右,安娜•維納原本從事被視為步入夕陽的出版業,儘管她曾因文化使命而樂在其中,但爾後隨著工作內容漸無成長空間、薪資水平停滯不前,她亟思改變。這時,她注意到了遙遠的那一頭,洋溢著一片樂觀的新創科技業。幾經思考,她決定擁抱新數位經濟的前景,於是她辭去了出版工作,在矽谷一家大數據新創企業中謀得職務,自此從紐約遷居矽谷所在的舊金山。
 
  維納來到矽谷時,適逢一場巨大的文化變革。科技業正迅速轉變成一個媲美華爾街、甚至猶有過之的財富與權力中心。在這裡,她獲得了想都沒想過的高薪,然而她也觀察到,這個新世界充斥著太多始料未及的矛盾:

  ►這裡鼓勵自由與創意,結果面試時的提問裝腔作勢猶如整人遊戲,但實際上考核效果不彰:
  ►新創企業動輒獲得上億美元創投資金,而二、三十幾歲的創辦人花起這些錢,也毫不手軟;
  ►這裡不斷設法吸引人們在網路上活動,蒐集他們的資料供客戶運用,又拚命與監控活動切割;
  ►這裡提供遠高於其他產業的薪資,甚至薪水任你開,實際上仍存在嚴重的同工不同酬問題;
  ►公司就算給了認股權,但住在美國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裡,非技術職務者攢的錢未必足夠執行權利;
  ►這裡讓員工遠距工作、彈性工時,但又認為「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太軟弱、員工應戮力從公;
  ►在這裡,對外匿名裝成男性不只比較安全、比較有權威,做起事來也方便並順利得多……

    維納發現,在公司的滑雪度假、辦公室酒吧、稱兄道弟的同志情誼、同舟共濟的革命情感等種種令人欣羨的表象下,一個膨脹過頭、為了致富不惜犧牲理想的矽谷正逐漸成形。這個世界充滿了超現實的奢華、可疑的成功假象,眾多無其他產業經驗的年輕創業者野心勃勃地想著擴張稱霸、追求名利,以及無止境的「進步」。

    《恐怖矽谷》揉合了維納的個人經歷與過往年代的寫照,藉由談及作者個人身處矽谷的抱負、矛盾,以及幻滅經歷,巧妙呈現新創科技業在政治角力急速增溫的時代中的樣貌,以及它們的墮落與盲點(從以救世主自居,變成危害民主的禍害)。《恐怖矽谷》是一部犀利又深刻的警世故事,對新創科技產業與它帶起的文化風潮,提出發人深省的質問。
 
媒體肯定
 
  亞馬遜網路書店2020年1月選書
  《紐約時報》選書暨暢銷書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選書
  《華盛頓郵報》選書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選書
  《時尚》雜誌(Vogue)今冬必讀好書
  《ELLE》雜誌年度好書
  《君子》雜誌(Esquire)冬季好書
 
好評推薦
 
  ►維納是極具天賦的作家兼文化評論家。《恐怖矽谷》可能是定義二○二○年代的經典回憶錄,它會讓你背脊發涼。——《書頁》雜誌(BookPage)星級評論
 
  ►這本書感覺將成為我們與科技文化的關係中,一個關鍵時刻的重要寫照,而且將流傳久遠:它完美地融合了幽默、敏銳的洞察力與真誠。——史蒂芬.斯帕克斯(Stephen Sparks),文學書評網站Lit Hub
 
  ►這是業內人士的首部回憶錄,書中犀利地批評了新創企業的文化與科技業……任何對矽谷幕後真相感興趣的人,都不容錯過這本好書。──《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恐怖矽谷》讓我們對現在熟知的網路感到陌生,提醒我們注意那些塑造網路演變的人性慾望與野心……本書充滿了尖銳的評論。——索菲亞.阮(Sophia Nguyen),《華盛頓郵報》
 
  ►《恐怖矽谷》之所以難能可貴,在於它把科技業人性化,但沒有因此放科技業一馬,依然彰顯出它的缺失。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有缺陷的科技是如何創造出來及行銷的。——查理.瓦佐(Charlie Warzel),《紐約時報》隱私專案
 
  ►精采絕倫……敘事手法犀利直接,措辭簡鍊,恰到好處地讓一種恐懼持續地湧現出來。────珍妮佛.史札萊(Jennifer Szalai),《紐約時報》
 
  ►維納深入矽谷的細膩觀察,再加上她對工作心理的敏銳理解,使這本書的每一頁都充滿了啟發……——約翰.華納(John Warner),《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這本書針對科技界的深遠影響力,提出發人深省的批評。行文充滿了個人色彩,出奇地充滿詩意……維納的敘述時而有趣,時而翔實,就像一個完美的時間膠囊,囊括了一個瞬息萬變的城市。——羅耀.楊(Royal Young),《訪談》雜誌(Interview)
 
  ►《恐怖矽谷》大舉批判了新創企業文化的缺陷(從性別歧視到缺乏管控),突顯出螢幕背後那些二十幾歲年輕人的瘋狂樂觀主義,以及他們正在構建的企業文化有哪些缺陷。——《書單》(Booklist)
 
  ►《恐怖矽谷》對我們這個加速發展的時代,做了一次感傷的教育。這本回憶錄寫得真好,令人忍不住放慢閱讀速度,細細品味。——艾德.朴(Ed Park),《私人時光》(Personal Days)的作者
 
  ►與眾不同的矽谷敘事,是一個有人文思維的局外人深入那個與世隔絕的世界後,所做的內幕報導。……透過維納的故事,我們開始了解,科技業的權力以及因權力而造成的問題,有多少是源自於沾沾自喜的無知。——伊斯梅爾.穆罕默德(Ismail Muhammad),《大西洋月刊》
 
  ►維納犀利地描述矽谷許多掌握權勢、肆意妄為的男性時,寫得格外出色……這本書把你聽過各種有關新創企業的糟糕事蹟,做了精彩的整理。——伊納絲.貝里納(Ines Bellina),《影音俱樂部》(The A.V. Club)
 
  ►這本回憶錄非常重要,它把數位經濟的根本要素具體地呈現出來了。——邁克.塞德林格(Michael Seidlinger),《車庫》雜誌(GARAGE)
 
  ►這本書既是成長小說,也是內幕報導,它不僅揭開科技新創領域的過度狀況,也揭露了浮士德式的交易,以及在這個過於強大的產業中所謂「激勵文化」的潛藏政治意圖。這是一本有趣、充實又駭人的好書。──《科克斯書評》(Kirkus)星級評論
 
  ►時而驚人,時而令人憤慨,《恐怖矽谷》之所以令人難忘,不僅是因為維納對科技業的獨到見解,也因為讀者跟著她一起體驗這段歷程時,充滿了樂趣。她的聰明才智及妙筆生花使她筆下的一切躍然紙上。——凱蒂.威德(Katie Weed),《書架意識》(Shelf Awarenes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娜.維納(Anna Wiener)
 

  安娜.維納是《紐約客》雜誌特約撰稿人,撰寫矽谷、新創企業文化與科技方面的文章,另有作品散見於《大西洋月刊》、《紐約》雜誌、《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n+1》、《最佳美國非必要讀物》(The Best American Nonrequired Reading)等。現居舊金山,《恐怖矽谷》這本回憶錄是她的文壇處女作。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MBA。曾任職於西門子公司與花旗銀行,目前為專職譯者。


目錄

▎第一部 動機 INCENTIVES

1 獨角獸崛起

獨角獸是指投資者估計價值逾十億美元的新創企業。一位著名的創投業者投書某大報社,宣稱軟體正在吞噬全世界。後來無數創業募資簡報、新聞稿、人才招募訊息都引用了那個說法——彷彿那不是個粗淺又無聊的比喻,而是證據。

2 再見了,夕陽產業!
我能靠出版業的低薪過活,是因為我有靠山。大學畢業時,我沒背學貸,因為早在我還是受精卵時,父母與祖父母就開始幫我存學費了。我為養不活自己而感到羞愧,我在文學經紀公司上班,就好像我爸媽大方贊助公司一樣……

3 面試新職
舊金山與矽谷的面試跟整人遊戲沒兩樣,比較像是欺負菜鳥的儀式,而不是完善的考核活動。山景城一家搜尋引擎巨擘曾以面試時愛考腦筋急轉彎聞名,雖然後來因為覺得無法藉此看出應徵者日後的表現而廢止,但很多公司依然這麼做。

4 第二十號員工
我是第二十號員工,也是公司的第四名女性。在我加入以前,客服團隊(包括經理在內的四名男性)是親自處理顧客的問題,並在每天下班後,輪流加班處理累積的支援問題,以免每個人連續幾天都加班到深夜。這種策略奏效了一陣子……

5 共享新世界
就像多數成立更久的硬體公司,這些主要的網路新創企業在南方三十英里的郊區半島上落腳,公司裡設有糖果店、攀岩健身房、單車修理站、醫療保健中心、美食餐廳、美髮沙龍、營養師駐點、日間托兒所,好讓員工沒有理由踏出園區。

6 青年才俊
部門的同事告訴我,技術長聰明絕頂,但很難搞。他是自學成才,高中沒畢業。別的地方需要一群資深程式設計師,才能寫出一套複雜的資料庫架構,但他一個人就能搞定。所有員工中,創辦人只對他畢恭畢敬。

7 戮力從公
只要對工作有貢獻,你可以充分做自己。工作已經滲入我們的身分。我們就是公司,公司就是我們。小失敗與大成功同樣反映了我們個人的不足或才華。不斷前進的衝勁令人著迷,感覺自己是公司不可缺少的人才也令人陶醉。

8 執行長的女朋友
執行長的女友問起我的工作時,我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工作涵蓋了我生活的一切,但我不知道她到底想知道多少,或者已經知道多少。我也不知道她會不會把我說的話轉告給男友,由於有這個可能,那感覺好像是非正式的打考績。

9 政府監視計畫
所有硬體都可能遭駭,全球科技公司的伺服器已經被政府侵入及劫掠了。有些人指出,科技公司其實是刻意與政府合作,為政府開了後門。有些人則替這些科技公司辯護,說他們並不知情。我們很難知道該同情誰,又該怕誰。

10 好產品不用行銷
目前還不清楚大家會以什麼指標,來衡量高速公路邊的廣告看板。執行長本來就不相信行銷的效用,他認為產品行銷靠的是關係與口碑。他認為,只要產品非常實用、非常必要、精心設計,無需外力就可以滲入大家的生活。

11 伊恩
伊恩跟我聊了開來,我突然覺得既美好又有趣。這輩子我從未在擁擠的房間內,吸引過任何男人與我交談。伊恩是軟體工程師,但幾乎只跟文組的人往來。他對外人的反應特別敏銳,喜歡主動去找派對中看起來最無聊的人攀談。

12 炒魷魚
來上班的路上,我收到諾亞的簡訊,說他被解雇了。我抵達辦公室時,感覺好像踏進了殯儀館。「他們連跟他協商都沒有,一次也沒有。」一名銷售工程師難以置信地說:「他們就這樣解雇了最優秀的員工,只因為這裡沒有人有任何管理經驗。」

13 掃興的女權主義者
我希望部門的男性覺得我很聰明,能夠掌控局面,永遠不要想像我裸體的樣子。我希望他們平等地看待我——我比較在意別人是否接納我,而不是我對男人是否有性魅力。我想竭盡所能地,避免成為掃興的女權主義者。

14 這工作,喝醉了也做得來
執行長為了給客服團隊多一些閒暇的時間,決定指派工程師做我們的工作。我們花了一個早上開車前來這裡,在山中待了一天,需要處理的客服問題已經排了好幾個小時。大部分的人已經開始喝酒了,有些人整個下午喝個不停……

15 揭弊者
「拜託,」諾亞說:「我們是在一家監控公司上班。」我追問,他說的監控是指廣告技術嗎?我覺得數位廣告很煩,但從來不覺得那種東西特別惡毒——儘管我們的客戶很清楚,免費服務通常意味著用戶遭到某種程度的剝削。

16 不適任
執行長說,無論我想不想留下,我都不再領導客服工程團隊了。「我認為你不善於分析,」他說,「我覺得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我甚至不知道你的價值觀是什麼。」我心想,我當然擅長分析。我也許不是系統思考者,但我可以解構到死。

17 「最好上」的女同事
我在信中告訴我媽,那個把自己當網紅經營的同事列了一份清單:辦公室裡「最好上」的女性。我還沒遇過什麼可怕的經歷,希望能維持現狀。我期待我媽回信支持我。她幾乎馬上回覆,信中寫道:「不要以書面抱怨性別歧視……」

18 「偽」白宮橢圓辦公室
我前往一家開源新創企業面試。它的等候室精心複製美國總統的白宮橢圓辦公室,連壁紙也一模一樣。地毯是深沉的總統藍,上面印著公司的卡通吉祥物,堅毅桌旁矗立著一面美國國旗,桌子後面播放雲朵飄過國家廣場的動畫……

▎第二部 規模 SCALE

19 性騷擾羅生門
我讀了性別歧視指控首度公開時的聊天記錄、公司為了說明這起醜聞而舉行的全員會議記錄、人力資源資料庫中的討論等等。讀這些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偷偷摸摸做著見不得人的事,但那其實很實用,可以發現該盡量閃避誰、誰能夠信任。

20 遠距工作
雖然同事偶爾會去總部上班,但當我們實際看到本人,可以看到脖子以下的身體時,感覺還是很奇怪。我們透過軟體培養的關係,沒有立即反映在實體現實中。我們面對面交談時,比在公司聊天室及透過視訊聊天時,還要尷尬。

21 薪資隨你開價
公司在升遷方面講求公平公開,但說到配股又是另一回事了。那些聲稱無法協商的股權方案,其實都可以談判。著名的「自己開價」薪資政策,導致嚴重的薪資差距,以致有些女員工最近獲得近四萬美元的修正加薪,但不溯及既往。

22 出賣你自己的人設
那些平台是為了容納及擷取無限資料而設計的,刺激我們不斷滾動瀏覽器的捲軸。它們鼓勵大家以別人的想法來填補所有空閒時間。網路是一種讓每個人都能證明自己很重要的出口。人們把握每個機會,出賣與自己相關的資訊。

23 談「錢」就俗氣了
我是不是太想讓「在矽谷工作」這件事變得有意義了?難道我已經相信矽谷描述自己的那一套了?你不能承認一份技術工作只是交易,不是崇高的使命或了不起的工作,那會惹惱別人。說到「為錢工作」,就感覺那好像多麼罪大惡極似的。

24 網紅說的都是對的
派翠克有團隊要管理,有高管要招募,有投資者要取悅。他的時間並沒有比我的時間寶貴,他的生命也沒有比其他人的生命更重要——只不過,按照掌管這個生態系統的條款來看,他的時間確實比較寶貴,他的生命確實比較重要。

25 內容審查
服務條款團隊負責處理侵權下架、商標侵權、垃圾郵件,以及用戶死亡與違反兒童線上隱私保護法的情況。我們評估暴力威脅、加密貨幣詐騙、釣魚網站、自殺訊息、陰謀論……我們不得不變成內容審查員,並且發現我們需要內容政策。

26 第二個矽谷
我很羨慕伊恩,他受到的訓練,是從硬體與實體世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他完全沒有任何社群媒體的帳號,不熟悉網路迷因,也不了解別人生活的細枝末節。他不像我一樣,每天結束時會站起來想:哦,對,我有身體。

27 懷舊風潮
有時,感覺每個人都看過一九六○與七○年代的人盡情揮灑自由的精彩片段似的——隨性的裸體,歡快的濫交,集體生活、集體進食。科技正侵蝕人際關係、社群、身分、公地。隨著大家感覺物質正從世上消失,也許懷舊只是因而產生的本能反應。

28 裝成男的較吃香
我早就不再以真名從事公開活動了。我在所有對外通信中使用男性假名,這不僅有助於緩和緊繃的交流,對最無害的客服問題也有幫助。我親眼目睹,男人對男人的反應,就是跟他們對女性的反應不同。我的男性假名比我更有權威。

29 「我們」是指誰?
「我們有各種新科技能隨心所欲地應用,」男子說道:「自駕車、預測分析、無人機等等。我們如何把它們結合起來,變成完美的組合呢?」我問他,第一個從頭開始規劃的城市會在哪裡。但他一給出答案,我就後悔那樣問了。他答:「貨櫃。」

30 既得利益者的嘴臉
創投業者宣揚每週工作八十小時,大談毅力的重要。每當他們批評「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太軟弱,或與創業成功所需的決心背道而馳時,我都很想知道,他們之中有多少人有行政助理、有多少人有私人助理,又有多少人兩者都有。

31 你還想給這些人更多權力?
一名業務人員說:「超過四小時的航班應該讓員工訂商務艙。如果我能在飛機上睡個覺,我代表公司出差時,可以做得更好。」一名客服人員說:「我們可以登記那種每月配送的零食盒。」她的要求竟如此卑微,令我動容。

32 科技,就只是生意罷了
在科技業工作,讓我擺脫了個性中情緒化、不切實際、矛盾、麻煩的那一面——那部分的我想知道每個人的感受,想被感動,而且沒有明顯的市場價值。那些特質的價值不比科技人重視的特質來得低或高,兩者只是全然不同的價值罷了。

33 總統大選
選戰期間,矽谷受到愈來愈多關注。大家開始談論反托拉斯、消費品安全法規、專利與版權法,開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網癮,以及科技公司如何導致經濟不平等加劇。人們開始意識到,社群網站上傳播著錯誤資訊與陰謀內容……。

►後記
►謝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