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6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理财 > 经济/趋势 > 在地的幸福經濟
在地的幸福經濟
上一张
在地的幸福經濟
下一张
prev next

在地的幸福經濟

作者: 比爾.麥奇本
出版社: 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 2008-11-0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60.00
市场价格: RM40.00
本店售价: RM35.2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更多=\=更好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致力追求「更多」及「更好」,像是更多的食物、更多的金錢,然後帶來更好的生活。但時至今日,「更多」及「更好」已不再能畫上等號。

  便宜的石化燃料發現後,我們的餐桌上擺滿各國來的食物,我們週遭堆著各國來的機械及用具,生活中的慾望增加,我們對經濟的要求也是節節高升。但這樣真的好嗎?為了追求更低的製造成本,獲得更高的利潤,只得集中大量生產,於是中國成了世界工廠,於是毒奶事件發生了。各種黑心商品的出現,不正是我們一再追求經濟成長、利潤的後果嗎?更糟糕的是,我們在貪婪追求之時,更導致自身生存環境被大量破壞,於是能源與環保成了兩大難題。

  如今,石油危機、天然資源耗竭,毫無限制地追求經濟發展已漸漸不適用。因此本書作者提出另一條出路,致力於在地經濟的發展,或許成本會比較高一些,但以糧食來看,我們不需花大筆燃料費(減少能源浪費)購進外國米麥肉品,也能提供在地人更多的工作機會,對當地的環境也能做更妥善的運用。最後,當我們不必汲汲營營追求更高的利潤、更多的金錢、更多用不到的東西時,我們就能體會到在地生活的幸福。

本書特色

  在這本強有力和激勵人心的宣言中,麥奇本對於現今普遍的經濟觀點提出最大的挑戰。他觀察到,人類歷史上頭一遭,「更多」不再等於「更好」。麥奇本提出全新的方法來思考我們所購買的物品、所吃的食物、所消耗掉的能源,以及所花費的金錢。

  本書激勵人心的中心思想在於,我們需要突破將「成長」視為最高經濟理想的看法,轉而追求地方的繁榮,讓城市、郊區和地區自給自足,種植更多自用的食物、產生更多自用的能源,甚至創造更多自己的文化和娛樂。麥奇本指出此一觀念已經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且成效卓著,從經濟發展迅速的印度和中國,到社會已臻至成熟的歐洲與新英格蘭,不一而足。對於憂心環境威脅的人們,他提出一個擺脫困境的解決之道;對於物質需求極大的人們,他提出一個具有洞察力的想法,也就是從個人和大社區團體成員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生活。

作者簡介

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

  已經有十本著作,其中包括《自然的終結》(The End of Nature)、《遺漏資訊的時代》(The Age of Missing Information),與《在機械化時代保持人性》(Enough: Staying Human in an Engineered Age) 。他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前撰述委員,目前定期幫《哈潑》(Harper'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與《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等刊物寫專欄。他是米德伯瑞學院的學者,目前和同為作家的妻子蘇.海爾波恩(Sue Halpern)以及女兒定居於美國佛蒙特州。

譯者簡介

林麗冠

  台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碩士,曾任職於《工商時報》等新聞媒體。譯有《廢墟中站起的巨人──一位哈佛學者眼中的的松下幸之助》、《稱職主管16堂必修課》(天下文化公司出版)、《Top Sales報告──超級業務員工作記錄》等。


目錄


第一章 在成長之後
第二章 大啖本地美食的一年
第三章 第三章 我為人人或人人為我
第四章 社區的財富
第五章 永續的未來
後記
英中名詞對照表
中英名詞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