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5,26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社会科学 > 文化研究 > 臺灣人「受虐性格」的心理分析
臺灣人「受虐性格」的心理分析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臺灣人「受虐性格」的心理分析

作者: 林毅夫
出版社: 前衛
出版日期: 2004-04-30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50.00
市场价格: RM38.50
本店售价: RM33.9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寫這本書的動機完全是偶然的。大概在五至十年前,某日和好友許世模醫師閒談台灣國情之際,他問我台灣人的心態是否與受虐者的病態心理有關,因為精神醫學是我的專業,便慫恿我將此寫成一篇文章。我覺得這建議很有意義,就在業餘斷斷續續地整理思路,著手寫文章,準備在美國的台灣公論報或太平洋時報發表。那知越寫越長而不能收拾,以致後來這篇難產的文章就成為我自嘲和許醫師揶揄的對象。在另一次聚會中,許醫師再次向我提及他的見解,他認為台灣人的行為和Stockholm Syndrome極其相近。當聽到他這見解的時候,我的心裡感到十分矛盾;為了寫這篇文章,我一直特別留意有關受虐者心態、 Stockholm Syndrome和後創傷症候群的相關文獻,終於獲得同樣的結論,我甚至把它當做我的「新發現」而竊喜,不料許醫師幾句話就打破了我自認為「發現者」的幻想。不過,另一方面我既欣喜又欽佩許醫師對於心理學擁有敏銳的直覺,想不到心臟科醫師的他卻具有精神科醫師的天份。不僅如此,此後我更陸續讀到具有相同觀點的著作。陳茂雄在其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以Stockholm Syndrome來解釋台灣人的行為。李喬的「『二二八』在台灣人精神史的意義」一文,則以「後創傷症候群」的觀點來解讀台灣人的心理和行為,他認為今日台灣人的心態和行為可追溯到台灣歷史上的創傷-「二二八事件」。上述經驗確實打開了我的視野,沒想到有這麼多洞察力敏銳的台灣人,各自對台灣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獨立的觀察,卻不約而同地獲得相同的結論。因此,我捨棄原本要替台灣開「處方箋」的心態,改用「描寫」的方式進行寫作。因為,不僅台灣的心理病態與一般受虐心理、Stockholm Syndrome或後創傷症候群相近,連目前台灣正蓬勃進行中的自救運動也與這些病症治癒的過程極其相近。從開始嘗試寫一篇文章到完成了這本書,已過了許多年的時間。其間,我不斷地以最新的時事來修改內容以闡釋本書的論點,但台灣政情變動地很快,令人有追不上的感覺,幸好時事的時間性對本書的論點並無大幅度的影響。由於開業早出晚歸,少有時間寫作,再加上我自己本身又不是專業作家,因此下筆格外吃力。為了尋找寫作時間而忽略了許多本是份內的家庭雜務,幸好內人默默地一手包辦。而後父親來定居,加入了整理庭院的陣營,更減經我的負擔,在此要向他們表示萬分謝意。我特別要向李錦容女士、莊秋雄博士和林健一先生表達謝意,他們不花費許多時間細心地閱讀我的手稿,糾正當中的文句並給予建議;此外,我參考了張信重博士、劉麗珍博士、林健次先生、林邦夫先生和內人等的感想和評語對內容加以修改,終於促成此書的問世。最後希望讀者發現本書的意義,並幫助台灣人的心理重建。

作者簡介  

林毅夫

  1942年生於台灣新竹,,1967畢業於高雄醫學院醫科,1970赴美於西北大學和密西西比大學精神科受「住院醫師」訓練,1974結業後任職芝加哥近郊一州立精神醫院近八年,後四年為部門主管,1982就職印第安那州一社區精神健康中心的醫學主任,1984搬到俄亥俄州開業至今。


目錄

  • 第一章 導言
  • 第二章 二二八大屠殺──台灣人心靈的創傷 
    第一節 二二八事件的起因和結果 
    第二節 二二八事件在台灣人精神上的烙印  
     一、後二二八症候群  
     二、後二二八行為模式  
     三、第二層創傷──自我創傷
  • 第三章 「受虐者-台灣」和「施虐者-國民黨中國」的關係
  • 第四章 受虐者的適應機制
  • 第五章 台灣人的受虐心態 
    第一節 無力感 
    第二節 對中國的誇大評價與過分恐懼 
    第三節 末代台灣人 
    第四節 等待摩西──把自己的命運放在他人手中 
    第五節 原罪心態──替他人承擔責任
  • 第六章 虐待關係中的腐化文化 
    第一節 受虐者台灣人的中國結

     
     一、國民黨中國信條的演化──依附心態的種種面相

     
     二、依附關係和力量平衡的演化 
    第二節 紅包文化 
    第三節 中間路線 
    第四節 中間選民  
     一、缺乏公義感的既得利益者  
     二、產生依附心的既得利益者  
     三、激情掙脫依附心,認同候選人,改變投票行為  
     四、中間選民的永恆性質  
     五、中間選民缺乏國家認同的理念  
     六、恐懼維持依附心

  • 第七章 台灣意識的生長歷史與困擾
  • 第八章 外省人台灣心——難產的新台灣人
  • 第九章 走出受虐個性的陰影——台灣人的自救與解脫 
    第一節 擺脫中國本位的窄狹世界觀  
     一、中國如何看待它與西藏的關係  
     二、中國如何看待它與蒙古的關係 
    第二節 以台灣觀點看待台灣與中國的關係 
    第三節 以台灣人的觀點看台灣人

      
     一、台灣人的定義

      
     二、堅定台灣人意識,步上台灣意識的道德高原

      
     三、認同是心理功能

      
     四、脫下華人外衣,恢復台灣人的身分

      
     五、台灣人的內涵在台灣

      
     六、用台灣人的感官來經驗世界

      
     七、台灣人的台灣歷史

      
     八、保護台灣的母語 
    第四節 建立安全的心理環境

  • 第十章 從傷痕得到力量--重訪「獨立革命二二八」 
    第一節 悲情二二八 
    第二節 獨立革命二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