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87,784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社会科学 > 政治 > 中國模式:贊成與反對
中國模式:贊成與反對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中國模式:贊成與反對

作者: 丁學良
出版社: 牛津大學
出版日期: 2011-06-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20.00
市场价格: RM64.60
本店售价: RM56.8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中國近年經濟不斷增長、急速冒起,各界開始討論以社會主義領導的「中國模式」是否存在,甚至值得借鑒。牛津大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國模式:贊成與反對》探討和釐清近年這個被海內外眾多學術界、政策界、工商界、媒體、乃至外交界人士普遍關注的一組圍繞此現象的相互交織問題——

  A. 是不是存在著一個所謂的“中國模式”?如果確實存在,它的基本特徵是哪些?它是怎麼演化過來的?這個相當獨特的“中國模式”迄今為止產生了哪些成績和效果?

  B. 如果要改變中國的發展模式,哪一些過去被忽視乃至被壓抑的目標必須提升到優先的層次?一個更新換代的“中國發展模式”的動力來自何方?它的推出將導致怎樣的利益組合?它對中國社會的結構性關係的影響會是怎樣的。

  本書將作者一系列的演講和回應整理成文,不是純學術的討論,而是公共政策層次的探討和相關思路之理順。作者以中立的態度剖析「中國模式」現象,所討論的問題,很多都屬於所謂的敏感問題,在中國內地被納入公共場所“不便說”的領域,只能進到“地下”或“私下”的空間。而公共政策作為一種研究探討的知識活動,其使命就是力圖把“不便說”和“不好說”的重要問題在陽光下長時間晾出來,驅除纏繞著它們的黴味,通過公共辯論啟動思路,以求達到共識

  本書的目標讀者群,只需要大專院校本科畢業生的教育水準即可,不論他們是在中國內地的政策研究和宏觀規劃部門、政府管理部門裡工作的幹部,還是海內外華人世界高等院校和社會科學院所、工商企業、法律財務仲介機構、嚴肅媒體、主要NGO裡的專業人員和學生,都可從書中找到啟發。

作者簡介

丁學良

  1992年春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歷年來在哈佛本科生院、國立澳大利亞大學亞太研究院、美國卡內基和平基金會從事教學和研究,目前是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著有《共產主義後的中國》。


目錄

獻辭
前言i

第一章 作為政治經濟學概念的“中國模式”
所謂的“北京共識”
所謂的“華盛頓共識”
“中國模式”必須是一個政治經濟學的概念
小結
回應問題

第二章 中國模式的“史前階段”
參照“修正主義”到參照“正宗資本主義”
小鄰居,大啟迪
四處在探索,模式尚未成
小結:“史前階段”的重要遺產
回應問題

第三章 中國模式的決定性推出
擊碎了一個“政治神話”
1989年後任務目標變得清楚無比
比“做什麼”問題難很多的“怎麼做”問題
回應問題

第四章 中國模式的三大支點
嘗試很多定論很少:統統凸顯矛盾
中國模式的三大支點之一
中國模式的三大支點之二
中國模式的三大支點之三
回應問題

第五章 中國模式的國際環境
尋找新的敵人:找到了!
美中對抗中的四種主義
拖垮蘇聯的套索正拋向北京
急需幫忙的,幫忙人就到了!
回應問題

第六章 中國模式的基本績效
隱性的參照系:跟誰比?跟哪個階段比?
若以國家機器為著眼點
若以全中國為著眼點
回應問題

第七章 中國模式的四大成本
被相對剝奪的三種弱勢對象
被過度榨取的無聲對象
第二大類的第一方面
第二大類的第二方面
回應問題

第八章 既有的中國模式內外交困
“急性病與慢性病”之辨析
三個輪子之一
三個輪子之二
三個輪子之三
三個輪子怎麼繼續轉下去?
還有一筆大賬
回應問題

第九章 邁向“大眾資本主義”的新中國模式
兩個大時期走過的兩條道路
“特權資本主義”
“小眾資本主義”的道路
讓“大眾”而非“小眾”享有的資本主義
小結:以“大眾資本主義”消解三富三貧結構
回應問題

第十章 中國模式更新換代的深層阻礙
關於“特殊利益集團”
“新長征”其實是“走老路”
“常數”梗阻或抗拒
四種可能的對付辦法
小結
回應問題

第十一章 轉變中國模式:向前看必須向外看和向後看
多種啟發源泉支持轉型的理性主義
向外看到的兩類正面啟發
也不要忘記向後看
“向老百姓還債”
小結
回應問題

第十二章 新中國模式的歷史意義和國際意義
對中國舊軌裡的突破
國際意義上同樣將是了不起的轉型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