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7,638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设计 > 設計解剖全書
設計解剖全書
上一张
設計解剖全書
下一张
prev next

設計解剖全書

作者: 史蒂芬.海勒,米爾科.伊利奇
出版社: 積木
出版日期: 2008-12-26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市场价格: RM150.80
本店售价: RM132.70
用户评价: comment rank 5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解剖設計.揭露根源

  設計師就像概念蒐集狂;他們將各種素材盡可能地塞進腦子裡,再轉化為新作品。《解剖設計全書》展現了偉大的設計如何從無數靈感來源擷取所需——這些來源有些廣為人知,有些名不見經傳,有些明確可察,當然也有些看似不合理,但卻全都與作品密切相關。

  本書以前所未見的設計考古學,解構世界級經典設計的連動因素,精準透視設計背後的社會心理、文化意識、種族情節與叛逆反骨。本書收錄最前衛、最顛覆、最具爆發力的平面設計,抽絲剝繭還原二十世紀藝術史真相,大膽挑戰你的創意極限!!

  《解剖設計全書》演繹了偉大的設計如何從無數靈感來源擷取所需,摻雜深刻的觀察、思考與反省,才能推陳出新,轉化為全新個性作品的精彩過程。本書獨樹一幟的編輯方式,是將四十九件當代優秀設計作品作精密的解剖式分析。這項解剖性研究強烈且清晰地彰顯了當代作品中的設計史脈絡,一種設計基調如何演變或融合為另一種基調,而一種技巧又如何催生另一種更好的技巧。翻開本書你將發現,在任何海報、包裝、書籍封面或廣告看板的表面下,的確存在著決定作品多元樣貌的創意DNA,而那正是設計之所展現迷人生命力的最大原因!

  本書拆解49個經典案例作品,分析出隱藏在作品中的元素,並將個別元素應用的面向作更廣泛的舉證說明,這些元素包括了:

★你所不知的指紋條碼
★玩國旗這玩意兒
★電影海報的秘密
★Step by Step教學圖解隱喻 
★慢食運動
★書中書的迷思
★半色調網點下的真相
★馬賽克審查圖像 
★支離破碎的駭人商標
★陰莖地鐵路線圖
★恐怖懸疑的血跡特效
★陰性空間
★字體建築 
★老掉牙CAS圖庫
★雙聯畫&三聯畫的迷糰
★膠帶便利貼的藝術
★人體塗鴉看板 
★流浪狗報告的巧思
★眼花撩亂的曼陀羅螺旋 
★拼貼法式折
★互動式書籍設計 
★迷戀骷髏頭 
★挑戰三維立體科幻感
★經典不墜的企鵝商標

作者簡介

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是《紐約時報》的資深藝術總監,身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MFA)「設計作者」計畫(Designer as Author)的共同主席。現職為線上設計期刊《美國平面設計協會之聲》(AIGA Voice)的編輯,撰寫或編輯超過一百本有關平面設計、插畫與流行文化類書籍,包含專業人士傳記《保羅.藍德》(Paul Rand)及《風格百科:平面設計的轉變、形式與手法指南》(Stylepedia: A Guide to Graphic Design Quirks, Mannerisms, and Conceits)。他曾獲1999年美國平面設計協會終生成就獎、藝術總監俱樂部名人堂教育人士?,及插畫家學會理查.甘傑爾藝術總監?。

米爾科.伊利奇(Mirko Ilic)

  是出生於波士尼亞的插畫家與設計師,曾任《時代》雜誌國際版藝術總監,以及《紐約時報》社論版的藝術總監。1995年創立米爾科.伊利奇公司(Mirko Ilic Corp.),專營平面設計、3D電腦繪圖與電影製作。他在古柏聯盟(Cooper Union)藝術學院與米爾頓.葛雷瑟(Milton Glaser)共同教授高階設計課程,也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MFA任教。他曾與史蒂芬.海勒合著《二十世紀設計思潮的演變》(Genius Moves: 100 Icons of Graphic Design)及《數位時代的手寫字》(Handlettering in the Digital Age),更與米爾頓.葛雷瑟合著《異議的設計》(The Design of Dissent,洛克波特出版公司,2005),引起極大的迴響。


目錄

聖文森醫院救護車—Doyle Partners
布瑞克—Trio / Fabrika
美國印刷—Emek
認識世界—Icaro Doria
約瑟夫.戈培爾—Aleksander Macasev
自由意志—Nathaniel Cooper
遠離那些要你為他們說謊的企業—Jonathan Barnbrook
伊拉克—Copper Greene
異議的設計—Milton Glaser/Mirko Llic
向唱片封面女郎致意—Dietwee
奧布凡尼卡.布坦諾加—Borut Kajbic
提耶卓—Maedche und Jongens
陰莖地下鐵路線圖—Veit Schuetz
馬克白與玩偶之家—Harry Pearce
紐澤西表演藝術中心—Paula Scher
美麗的腐朽—Anisa Suthayaly
野性時代—Yuka Watanabe
紅燈之冬—Darren Cox
好音樂之友—CYAN
理查.巴克曼∕史蒂芬.金—Paul Buckley
布魯克林—Gail Anderson/Darren Cox
第二屆國際展:徵件—Milton Glaser
X之歌—Stephen Doyle and August Heffner
薩格梅斯特—Stefan Sagmeister
視覺藝術學院—James Victore
服飾品牌—Art Chantry
凱薩琳.史奈德—Jeremy Mende
絕對伏特加廣告企畫案—TBWA/Chait/Day
太陽雙子—Stefan Bucher
卡里姆.拉許德:演化—Stephen Schmidt / Duuplex
你對孩子吼叫的傷害會在家族中延續好幾個世代Saatchi & Saatchi, New Zealand
安德魯.科吉.泰勒—Tadanori Yokoo
老大哥—Daniel Eatock
雙子城—Empire Design
曼徹斯特流浪狗之家年度報告—The Chase
慢食—Bruketa & Zinic
樣本—Julia Hasting
運動:工作步驟簡介—Irma Boom
亞美莉亞雜誌—Amelia Gregory
艾里亞森:盲目閣—CYAN
設計師的義大利指南—Louise Fili
大富翁—Dejan Dragosavac
奇普.吉德:第一冊—Chip Kidd
企鵝出版社—John Hamilton
動態模糊:平面動態影像製造者—Onedotzero
反書—Francisca Prieto
不是行動就是遺忘—Stefan Sagmeister
快訊新聞週刊—Massimo Verrone, Lowe Pirella Agency
童魘—David Cronen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