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9,939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宗教命理 > 佛教 > 圖解佛教禪定與解脫【修訂版】:決定佛陀證悟的關鍵
圖解佛教禪定與解脫【修訂版】:決定佛陀證悟的關鍵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圖解佛教禪定與解脫【修訂版】:決定佛陀證悟的關鍵

作者: 釋洞恆
出版社: 大千
出版日期: 2020-10-30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80.00
市场价格: RM89.20
本店售价: RM78.5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每段生命轉生命中,您不一定有如此的殊勝因緣。
我們要做對的事,然後一步一步把事做對。

  解開千年以來佛教禪修最爭議的問題-
  到底要進入多深層的禪定,才能證悟涅槃?

  誤以為深層禪定即涅槃,這錯誤的觀念將造成無有出期的輪迴。
  禪修者如何掌握定中起觀,止觀雙運的微妙之處?
  禪定產生的頂級喜樂究竟會不會障礙證悟?
  其他宗教的靈修方式到底與佛教有何關係?
  禪修的次第要如何呢?
  書中最後將分析佛陀所教導的禪修法,解開一連串的謎。
  你將從本書找到改變你生命的解答…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釋洞恆


  ◎學歷:
  (1)圓光佛學院、研究所畢業。
  (2)斯里蘭卡培樂峌尼亞大學哲學(佛學)博士。

  ◎經歷:
  曾任圓光佛研所圖書館館長、圓光學報執行編輯,並於台灣佛教文物特藏室、漢傳佛教圖像文獻研究室擔任助理。現於圓光佛學院及研究所教授巴利文、巴漢經典選讀、原始佛教禪定學、佛學英文等。

  ◎心歷:
  恭謙嚴謹又有智慧的洞恆法師,深知禪定之於解脫的重要性,又自古以來,每位行者經驗不一,留下許多關於證悟的謎團。法師從原始佛教經典巴利尼卡雅與漢譯阿含經,去研究分析佛陀禪修歷程。又應學生請求,將積累多年研究心血,精練出《圖解佛教禪定與解脫》


目錄

本書使用說明
本書架構簡介
如何閱讀本書:
禪學導讀
序言
前人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佛陀親述修證歷程
一、棄暗投明-《剎迦柯大經》
二、不讓任何思維擾亂定心-《二思經》
三、如何克服禪修中的恐懼-《懼駭經》
四、真正的梵行者-《商嘎拉窐經》
結語

第二章、佛陀對弟子的教導
前言
一、禪修先決條件-《跋達理經》
二、如何禪修才是正確的-《爹窪德荷經》
三、啟動覺性的條件-《堪德樂哥經》
四、圓滿覺性的因素-《馬邑大經》
五、聖者必修學分-《有學經》
六、愛是開始也是結束-《滅愛大經》
七、如何認證阿羅漢-《六清淨經》
結語

第三章、佛陀對外道的解說
一、如來道跡,方便非究竟-《象跡喻小經》
二、如何真正幸福快樂-《無疑經》
三、極樂道次第-《沙枯盧搭夷小經》
四、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沙枯盧搭夷大經》
五、真正正確的知見-《山德哥經》
六、超智慧與超能力-《窪澈郭特大經》
結語

第四章、佛陀對四禪的定位
一、必修禪法-《郭巴柯.莫哥拉那經》
二、究竟者安住之地-《分析無諍經》
三、禪修地圖-《嘎那哥.莫哥拉那經》
四、通往無上瑜伽安穩之道-《分析真諦經》

第五章、佛陀不認同外道禪
前言
一、別誤把禪定當終點-《梵網經》
二、禪定讓你徹底了解「我」-《五三經》
三、佛陀如何看待四禪和四處

第六章、得禪定不等同得解脫
一、高級喜樂的九個層次-《加樓烏陀夷經》
二、從九種樂進取究竟樂-《心材喻小經》
三、九種禪定樂中的陷阱-《獵師經》
四、聖者在禪定中如何運作?-《隨生起觀經》

第七章、從禪定樂開啟智慧寶窟
一、生天卻解脫的方法-《馬龍奇亞子大經》
二、涅槃的時機-《八城人經》
三、同樣的禪定,不同的結果
四、《禪那經》、《七界經》、《遠離經》
五、從禪定轉涅槃的關鍵-《空小經》
六、外不散,內不住-《解說概要經》

第八章、現法涅槃與第四禪
一、證入涅槃的第一種表達方式
二、證入涅槃第二種表達方式
三、阿羅漢命終狀態
結語

第九章、現法涅槃與四處

第十章、有餘、無餘涅槃何時證?

一、從《分別界經》看無餘涅槃
二、入想受滅定體驗無餘涅槃?

第十一章、佛陀所教不共禪法
一、天神不知之定-「無所緣定」-《增支尼卡雅》
二、不共真實禪-「無所依定」-《雜阿含經》
三、天神不知之境-「四大無足處」-《長阿含經》
四、不存在的聖者-名色滅即聖者-《經集》

第十二章、空、無相、無願三昧
一、上座部律典記載的三三昧
二、三三昧與解脫、聖者的關係
三、三三昧之修習
四、三三昧次第、內涵之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