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4,17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小说 > 文学研究 > 流轉的亞洲細語:當代日本列島作家如何書寫台灣、中國大陸
流轉的亞洲細語:當代日本列島作家如何書寫台灣、中國大陸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流轉的亞洲細語:當代日本列島作家如何書寫台灣、中國大陸

作者: 笹沼俊暁
出版社: 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 2020-09-02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80.00
市场价格: RM73.80
本店售价: RM64.9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在個體、空間、語言、視角、思維的流轉下,
書寫與聆聽被「大故事」強勢論述遮蔽及邊緣化的亞洲「細語」
 
  「在書寫中文時,我總是一邊想像著這座島嶼上讀者的臉孔,一邊下筆……希望自己能與從前一起從事研究的海外留學生一樣,體驗與外文搏鬥的過程,我也想要了解他們的眼睛究竟看到了什麼樣的風景。……假使未來我能走到這條路的盡頭,那麼我在彼地所能看到的風景……可能會是另一種『世界文學』。但是,那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世界文學』呢?」
 
  這是一部探討日本列島的當代作家如何書寫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文藝評論集,透過解析文學作品中的台灣、中國形象,從異於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取徑,重新思考當代亞洲。身為在台「異邦人」的作者笹沼俊暁,承繼了現代日本的「批評」精神,比起追求純粹客觀的文學研究,更加致力於讓自己的實存經驗,與書中討論的作家及其作品展開對話,從而建構自身的思想。
 
  文藝評論的特點在於,經由語言表現和敘述方式,從微觀角度觀察人類的心理行動、生活樣貌、人際關係、社會文化及歷史脈絡。各個時代的語言表現都反映出社會中流通的意識形態與社會條件,有些作家的文本毫無批判地接受主流意識形態,而有些作家則試圖從批判角度克服它。笹沼俊暁藉由閱讀作家們的文本,來思索自己的台灣、中國經驗有何思想意義,而他在台灣、中國親身遭遇的種種體驗,也促使他反思這些作家所書寫的台灣、中國形象,有著什麼樣的問題、侷限、陷阱,以及思想可能性。
 
  司馬遼太郎的《台灣紀行》是近年日本盛行的「親日台灣論述」之濫觴,這位始終批判日本侵略戰爭的「國民作家」,如何形成他對台灣的單一認識與論述?關注世界各地原住民歷史且深具女性意識的津島佑子,在描述台灣時被什麼樣的「欲望」所纏繞,以致不自覺地落入殖民意識形態的侷限?丸谷才一的《假聲低唱君之代》描寫在日台獨運動,這部長篇小說中的台灣形象與後來流行的「親日台灣論述」有何異同?台裔作家邱永漢的《台灣物語》露骨地描繪「台灣買春旅行團」,這段醜陋的歷史為何消失於擁抱「親日台灣論述」之日本民眾的視線中?一生在台日中三地之間流轉的文豪陳舜臣,如何透過身為在日台裔華僑的生命經驗,以「台灣」為媒介,思索超越現代民族國家的界限?
 
  當「親日台灣論述」遮蔽許多關於台灣的現實之際,一些創作努力透過多元的題材,鬆動了日本社會對台灣的主流想像。船戶與一和馳星周的大眾犯罪小說,描摹跨越民族國家或被民族國家邊緣化的人物形象;台籍日語作家東山彰良的《流》,細膩地呈現出現實生活裡的具體味道與歷史糾結;與那原惠以沖繩人的視角,描繪出台日主流族群未能看見的台灣;幼時曾住過台中的美籍日語作家李維英雄,寫出了戰後日本文學中的台灣形象所欠缺的美國視角;溫又柔在其他台裔日語作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突顯語言的問題,她筆下的人物在面對他者的語言時親歷了各種困難、糾葛及尷尬。
 
  在當代中國崛起的背景下,日語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也發生了轉變。從早先強調中國社會貧窮模樣的題材,到看見中國經濟躍升卻仍隱含日本人優越感的敘事,以及將中國視為假想敵的「中國威脅論」。此外,還有各種書寫實踐呈現出創作的多元意涵。「中國最有名的日本人」加藤嘉一以中文寫作做為日中民間外交的一環;新井一二三以中文寫作來掙脫「母親的桎梏」;橫山悠太透過吸收當代中國的語言來更新日本現代文學;李維英雄藉由描寫中國大陸來反思現代日語和日本文學的起源,並且重探「中心/邊陲」結構。
 
  最後,在反思以主流語言及其閱讀市場為前提的「世界文學」體系時,笹沼俊暁嘗試發展「逆.少數文學」概念,來突破現今的全球文學秩序。他用繁體中文書寫的《流轉的亞洲細語》一書,即為此嘗試的具體實踐。他志在直接參與台灣的言論空間,打破只將台灣當作「觀察」和「敘述」對象的「台灣研究」模式,同時以「中間書寫」的寫作定位,來填補學術專書及大眾讀物之間的空缺,藉此為增進台灣輿論圈、學術界及出版業的多元性,貢獻一己之力。
 
專文推薦
 
  邱若山∣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兼主任
  藍弘岳∣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蔡鈺淩∣北京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
 
共感推薦
 
  「我們出生於世,透過媒介去認識世界,而語言即是最初的媒介。笹沼俊暁在《流轉的亞洲細語》中,藉由文學作品去解剖語言的他者性:媒介,意謂著在我們的身體甚至意識之外,這樣的語言建構了我們的自我與世界,而這個認識始終帶著間隙,永遠無法完滿。
 
  笹沼先生是難得從這樣多樣的角度去反省『他者/自我』的日本學者。如同這本書中所述,哈日現象常是日本人優越意識的提款機。無論台日中美,人們在透過媒介/語言去認識他者時,總會忽略這個認識終究是投射了自我的想像。
 
  我曾在赴日演講哈日現象時,被日本大學生問到:台灣為何會喜歡舊殖民主?台灣,其實有著非常複雜的認同,而其中部分原因,是替舊殖民主承擔起二戰的後果——雖然,在多數日本的歷史研究中,這段早已被抹去。而這也正是笹沼先生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李衣雲/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邊緣的自由人: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作者
 
  「笹沼俊暁在台灣的第一站,即是我攻讀人類學之所,也是我初學日文的地方。我和這位日本青年幾乎錯身而過,但就在終戰七十年時,在台中相遇——我聽了他一場談自衛隊、憲法第九條的講座,心裡有個驚呼聲:『他在台灣真是個另類的日本人。』怎麼說?大概就是那種台日殖民情結不會在這個人身上出現。這很好,因為我也不是出於這種情結學日文的——而是研究、閱讀他所反對的戰爭與國家暴力,才學習殖民者的語言。
 
  正是出於這種因緣,我閱讀《流轉的亞洲細語》中那些直接且犀利的評論,感到相當熟悉。儘管我未曾在日本長期生活過,卻從笹沼俊暁感覺到一種鏡像與反思,對於台日之間敘述的單向與情懷,我也感到相當貧乏,而他在書裡提到的許多台裔作家,東山彰良、溫又柔、邱永漢、陳舜臣所代表的不同世代、背景、立場與視角,皆可說明即使成為一個日語使用者,語言(或文學)的使用,具有相當多面且多元的向度,而非台日之間那一廂情願的連結或假想。
 
  笹沼俊暁在書的最後,論述了世界文學並觸及少數族群文學,試著將語言/文學的邊界鬆綁,這個討論頗為精彩。而必須要說的是,我在台灣亦認識不少能說中文、學習台灣文化的日本人,因為在台灣生活的關係,看見這塊土地上多元文化的衝擊,看著台灣嘗試將移民工文學納入台灣文學時,也很有感覺,也嘗試進行更多討論。像這樣的奠基在異國經驗、反思且實踐的『台日關係』,藉著這樣一本文學論述的出版,或可真正往更立體的方向推進也不一定。」——阿潑/文字工作者
 
  「面對近年應運台日兩國政治、經濟需求而生,由雙方共同打造,各取所需的『親日台灣論述』,作者認為所謂『親日台灣』,其實只是擷取部分台灣人的親日論述,建構出一個事事與日本相關、相親的『台灣』虛像。而透過爬梳了歷代日本列島文學中的台灣、中國形象之後,我們得以重新將台日間在戰後的互相凝視與交織,放回整個東亞,乃至世界的歷史脈絡中理解。這不僅重構了被『親日台灣論述』掩蓋與化約的『台灣』,也延伸至對『日本列島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在語言位階與劃界上的批判,並以本書的寫作親身實踐其主張。本書不僅是發端於作者作為居台日本人的反思,也是試圖開啟與台灣社會進一步對話、協作的邀請,期望會有更多精彩的迴響。」——許仁碩/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科助教
 
  「很難得看到如此真誠的文學評論/論文集。如今,即便是人文科系、文學系所的論文,大多也強調科學理性與客觀,研究者主體得要盡可能抽離;然而,文學作品都關乎人與人性,如何能夠全然抽離?且文學之閱讀同時也涉及讀者的感知與理解結構,絕不可能只剩純粹的理性觀察。笹沼俊暁《流轉的亞洲細語:當代日本列島作家如何書寫台灣、中國大陸》的啟發,不只是書中那些針對文學作品的賞析、思辨與批評,更在於他示範了如何保有研究者的主體性,並以此反思現當代跨國族、跨語種的文學書寫與閱讀。除了那些置身事『內』的精彩評論與獨到視角,本書的前言、後記,更具備強烈的文學性與文學價值,敞開了主體經驗,讓論述更加立體,引人共鳴。學術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探索知識,但所謂知識,並非將對象物視為他者,加之以一般化、抽象化、理論化;知識,本該是秉著對世界諸物象的關懷出發,從自身生命經驗當中提煉,如此,才能更貼近世界內在的真實。」——盛浩偉/作家
 
  「語言,不論言說抑或書寫,是人類最基本且歷史最長遠的認同展演途徑,而此認同既是個人性的,也是集體性的,其意義有時曖昧,效果則往往多元。藉由司馬遼太郎、邱永漢、陳舜臣、馳星周、新井一二三等近二十位戰前至當代跨境台日中三地作家的作品,在台日裔學者笹沼俊暁以異鄉人的銳利之眼、不時閃爍的黑色幽默筆法,剖析但也解構了諸如『我是誰?』『我屬於哪裡?』『我該往何處去?』『什麼叫做台灣?』以及『日本又是什麼?』等等攸關當代台日認同的核心問題,並彰顯了認同之歧異性及其情感作用。對文學批評、語言學、文化研究、政治社會學、人類學有興趣的讀者值得一讀,而熱衷探索台灣、日本、中國之三角關係的讀者,或許更值得一讀。」——趙彥寧/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語言能夠帶著我們飛翔到什麼樣的地方?當媒體強力播放金城武、志村健一系列觀光台灣的旅遊廣告,敘說著繽紛彩色的台灣文化;當日本戲劇、電影、綜藝節目深刻描繪現代都市生活中各類關係的糾葛,那麼,《流轉的亞洲細語》一書便是爬梳日語寫作情境中,多重身分與生命經驗的作家們書寫關於混雜、越境、邊陲、異質認同的亞洲群像。這本書挑戰既定認識中的亞洲諸國,反思日文語境建構的台灣、中國甚或世界的想像。透過近代日本文學刻畫出的虛/實空間,解讀關於民族與國家的敘事框架,揭開文字背後掩蓋著的不說之語。如果文學是山,那麼,語言就是帶著我們飛越並親近群山的候鳥,移動中的候鳥終究無法看盡山的全貌。《流轉的亞洲細語》帶著我們認識各時節候鳥飛翔時看見的層巒疊峰。」——鄧湘漪/《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作者
 
  「讀取本書對於『臺灣/台灣/台湾/日本/中国/中國』的書寫,是在這已揪結為『數位械鬥高牆』的貼身超連結時代。
 
  笹沼先生跨越了護照治理的界限,以繁體華文/中文的『異語境』作為原版書寫,自述「本書本身也算是……『逆.少數文學』 之嘗試」。在論證海陸亞洲的跨國知識生產、以及如何被何種語言所轉譯的再生產線上,如此提問意識也許並不罕見;但能夠以此親身跌撞、貼身涉入的書寫實踐進路卻絕不常見。
 
  在地球文學的生態森林,我因此所存取到的,是臨界於『少數票/多數票』之中所探問的內在編解碼歷程(codec),也提點我們的內建記憶體得以重新運算思考:那界限的界限本身是如何可能。」——劉吉雄/《例外之地:臺灣海峽之澎湖越南難民營》紀錄片導演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笹沼俊暁(SASANUMA TOSHIAKI)
 
  1974年出生於日本靜岡縣,1997年筑波大學第一學群人文學類畢業,2004年筑波大學文藝言語研究科日本文化研究學際課程畢業。學術博士。曾任私立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助理教授,現任私立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本現代文學、日本現代思想史、東亞比較文學。主要著作有《「國文學」の思想――その繁榮と終焉》(東京:學術出版會,2006)、《「國文學」の戰後空間――大東亞共榮圏から冷戰へ》(東京:學術出版會,2012)、《リービ英雄 〈鄙〉の言葉としての日本語》(東京:論創社,2011)等。


目錄

推薦序(一)以台灣為基點思考亞洲的越境書寫/邱若山
推薦序(二)從台灣看現代日本文學:一位在台日本人的觀察/藍弘岳
推薦序(三)失語的戰後與「台日/日台友好」/蔡鈺淩
 
導論 書寫異鄉,在異鄉書寫
一、我和台灣、中國
二、在台灣,反思語言
三、日語無法觸及的亞洲
四、我們該如何重新思考「亞洲」?
五、當代日本列島作家書寫的台灣、中國大陸
【專欄】「台灣文學」、「中國文學」及「日本文學」
 
第一章 「親日台灣論述」和「南島論述」
——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津島佑子《太過野蠻的》
一、日本的台灣潮、台灣的日據時代潮
二、日語文學中的「親日台灣論述」
三、重寫霧社事件
四、日本民俗學和南島論述
五、如何克服殖民論述
【專欄】民族論和殖民主義
 
第二章 被遺忘的台灣形象
——丸谷才一《假聲低唱君之代》、邱永漢《台灣物語》、《女人的國籍》
一、日本觀光客「有氣質」?
二、戰後民主主義和台灣形象
三、丸谷才一的侷限
四、返台後的邱永漢
五、《台灣物語》和台灣買春旅行團
六、《台灣紀行》沒教的台灣
【專欄】「武士道」與台灣
 
第三章 擺脫民族國家之夢
——陳舜臣《枯草之根》、《憤怒的菩薩》、《鴉片戰爭》、《琉球之風》、《耶律楚材》、《半路上》
一、柄谷行人在台灣
二、陳舜臣的中國民族主義
三、二二八事件的痕跡
四、創造中國認同
五、迴避「政治對立」的中國形象
六、海洋歷史小說中的「台灣」
七、解構民族國家和台灣
八、作為普世思想據點的台灣
【專欄】「日本」是什麼?
 
第四章 多元台灣、多元日本
——船戶與一《金門島流離譚》、馳星周《不夜城》、東山彰良《流》、與那原惠《到美麗島》、李維英雄《國民之歌》、溫又柔《來福之家》
一、現今日本的弱勢族群
二、大眾犯罪小說中的台灣
三、沖繩、美國
四、邁向語言中
五、現代東亞的終結
【專欄】現今日本的移民政策和語言
 
第五章 面對中國崛起
——李維英雄《天安門》、茅野裕城子《韓素音之月》、矢作俊彥《lalala科學之子》、楊逸《小王》、真山仁《北京》、島田雅彥《虛人之星》、加藤嘉一《從伊豆到北京有多遠》、新井一二三《新井.心井》、橫山悠太《我似貓》
一、滲透日本的中文
二、一九九○年代後日語文學中的「中國」
三、「中國崛起」之下
四、漢字文化圈的記憶
五、面對當代中文的「和文」
六、重寫日本現代文學史
【專欄】日本現代文學史和漢詩文
 
第六章 島嶼和大陸
——李維英雄《天安門》、《延安》、《Henry Takeshi Levitzki的夏天之紀行》、《我的中國》、《假的水》
一、天下論和帝國論
二、以日語書寫中國大陸
三、中心與邊陲
四、中國大陸的多元性
五、作為文學故鄉的「台灣」
六、日語衰敗的時候
【專欄】中世紀日本列島的中國語音
 
第七章 在台灣,重新思考世界文學
——李維英雄《書寫日文的房間》、新井一二三《台灣為何教我哭?》
一、為何書寫中文?
二、「世界文學」的歷史
三、逆轉「少數文學」
四、李維英雄與新井一二三
五、更新第三世界文學
六、「逆.少數文學」的連鎖反應
【專欄】現代日本的亞洲主義
 
後記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