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5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社会科学 > 教育 > 內在的自由:新亞校園生活今昔剪影
內在的自由:新亞校園生活今昔剪影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內在的自由:新亞校園生活今昔剪影

作者:
出版社: 商務
出版日期: 2020-02-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90.00
市场价格: RM75.40
本店售价: RM66.4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趁青年,結隊向前行!
  新亞人70年追尋理想的精神面貌


  本書收錄新亞書院老師及校友文章凡四十二篇,主要取材自書院刊物《新亞生活》,亦有部分取材自《新亞校刊》、《新亞學生報》以至師友的個人專欄或著述。各篇成章時間涵蓋一九五○年代至二○一○年代。

  作為慶祝新亞書院七十周年校慶的第三部著作,本書並非着眼於新亞書院的歷史或新亞學者的學問,而是致力描畫不同時代新亞人的各個側面,包括對書院的歸屬感、對師友的憶懷、對時務的關心,以至對人生或社會議題所抱持的信念,從中歸納新亞人的特質,反映不同年代的新亞師友如何為新亞精神所貫串,結隊向前行。

  全書分為四部分︰
  「人」 — 新亞育人與人文精神︰描述新亞師友熱心育才及其所反映的新亞精神。
  「情」 — 新亞人的新亞情︰描述新亞師友對書院之深厚感情,並旁及一些象徵事物。
  「地」 — 在校園內外、本地海外的新亞人︰描述新亞人在校園內外或本地海外的表現、事跡或感想。
  「理」 — 新亞人的學問、事業與理想︰描述新亞人追求學問和事業的態度,並述說不同時代新亞人心中的理想。

内容特點

  (1) 本書從不同人物的文章,歸納新亞人的特質,反映不同年代的新亞師友如何為新亞精神所貫串,對讀者有啟發作用。
  本書選輯了《新亞生活》的文章,分為「人」、「情」、「地」、「理」四個範疇。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譚偉平教授


  畢業於英國雷丁大學藝術系及倫敦大學斯萊德藝術學院研究院,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譚教授的創作媒介廣泛,以攝影、裝置和環境藝術為主,曾舉辦《浮世》(2008)、《他方》(2012)及《半無知》(2013)等個展,亦曾再中國(内地、香港、台灣)、日本、菲律賓、英國、澳洲和瑞士等地參與多個聯展。

  譚教授為港澳台文化藝術平台「藝術地圖」創辦人之一,亦為獨立策展人,曾為香港文化博物館策展《一人像.一故事——香港攝影系列三》,以及為本地公營技嘉策劃公共藝術方案,亦參與跨領域的劇場創作。

張冠雄先生

  先後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學位教師教育文憑(中國語文)和日本研究文學碩士學位,為新亞書院校友。2001年張先生加入中大文學院雅禮中國語文研究所(初稱新雅中國語文研究所),任職至今,現為該所廣東話組講師。曾獲中大頒授「2015年度文學院傑出教學獎」。

蔡玄暉博士

  北京大學畢業後,獲研究生獎學金到香港中文大學攻讀碩士及博士,後加入中大任教,現為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亦擔任新亞書院語文與文化委員會聯席主席。教學之餘,蔡博士致力於華人社區民間信仰研究及中國方言研究,並撰寫過不少文章和訪談文字,散見於《中國故事》、《南風窗》等刊物。
 


目錄

導言
譚偉平

第一部分 人—新亞育人與人文精神

導讀部分
蔡玄暉

《新亞生活》發刊詞(1958)
錢 穆

新亞書院十年來的回顧與前瞻(1960)
錢 穆

三個性格(1952)
元 風

師長素描(1953)
沁 蕊

敬悼青瑤師(1979)
胡美琦

貧民區裡的大師(2008)
蔡宗達

我最記念的一段生活經歷(1953)
楊 遠

這就是新亞夜校(1961)
鄺健行(高閣)

第二部分 情—新亞人的新亞情

導讀部分
張冠雄

談新亞校歌(1993)
陳永明

珍重珍重(2013)
盧瑋鑾(小思)

俯首甘為孺子牛
—記與小思老師的一段接觸(2011)
江關生

中大如何踏出下一步?(2003)
周保松

《人生之體驗》讀後(1961)
許兆理

藝術系系徽的意義(1963)
李潤桓

物是貓非
—悼念「志文貓」(2006)
孟 瀟

第三部分 地—在校園內外、本地海外的新亞人

導讀部分
蔡玄暉

南洋同學在新亞海隅寄簡(1959)
翼 遙

一個故事(1965)
乃 文

附錄:我們選擇《心燄》這劇本的理由(1965)
雷浣茜

遊人記得高麗行(1965)
劉佩瓊

那兒有一條路
─本校社會服務團工作營雜感(1969)
郭勳亮

新亞書院學生住宿問題統計表(1972)

新亞天文學會望遠鏡籌製記(1978)
孫緯武

學生課外活動回顧(1990)
聶家璧

巡迴的馬戲團(1993)
環保文學:詩文采筆寫沙田污染(1997)
沙田之春
救救城門河
樊善標
黃國彬
潘銘燊

東亞運動會銅牌得主
吳森雋的舞動奇跡︰停不了的拉丁舞(2010)
黃佩儀

假如沒有合一亭(2011)
熊辛茹

不一樣的生活
─在新亞耕作的日子(2014)
楊敬雯鄭嘉韻

DemBeat(2016)
林漢明

第四部分 理—新亞人的學問、事業與理想

導讀部分
張冠雄

現代大學生的錦囊
—新亞書院學規(1987)
譚汝謙

書院制度有好處嗎?(1995)
梁秉中

本校第九屆學生會修章研討營報告(1972)
葉家儀

香港青年應有之自覺(1969)
鄭建南

在新亞的這些日子(1986)
戴秀賢

官話、國語與文學(1975)
劉若愚

保衛釣魚台(1996)
劉君恒

保釣夜話記(1997)
梵 人

從保衛釣魚台運動看新亞(1971)
鄭海泉

中文運動的消沉與再起(1971)
王耀宗

哭新亞(1971)
劉美美

罷課中的校園(2014)
陳惜姿

永久性的觀點與暫時性的觀點(1972)
胡鴻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