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6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戏剧 > 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
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

作者: 石光生
出版社: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8-10-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00.00
市场价格: RM46.20
本店售价: RM40.7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在劇場藝術的跨文化傳播與詮釋這兩個議題上,分別探討了台灣與西方戲劇史上出現的跨文化傳播∕影響、戲劇史書寫與詮釋的面向。第一章到第五章,探討台灣現代戲劇發展史上出現的跨文化改編與政治抵拒,反思既有的歷史書寫與詮釋,以及現代與傳統劇團的跨文化詮釋。第六章至第八章論述了英國戲劇對德國戲劇的跨文化影響,德國劇作家廉茲與布希納的戲劇理論如何接受莎士比亞,並影響到歐美現代戲劇,以及莫里哀與莎士比亞如何激發俄國戲劇建立自己的民族戲劇。

本書特色

  一種文學有時進化到一個地位,便停住不進步了;直到他與別種文學相接觸,有了比較,無形中受了影響,或是有意的吸收別人的長處,方才再繼續有進步。

──胡適

  劇場文化的傳播是基於一定的程序模式。首先是原汁原味的展演,外國來的劇團來到本國演出,即使語言不通,依然吸引觀眾。接下來,當外國戲劇文本被譯成本國文字後,影響的層面急速擴大,異文化之間的隔閡日益縮小。更多的知識份子可以讀懂翻譯的劇本,本國劇團則依據譯本演出,更能吸引愈來愈多的觀眾。第三階段是譯本的改編,劇作家將譯本的人時地進行轉換,成為本國人名、本國地點、以及本國習俗與文化、政治與社經特色,使之融入觀眾熟悉的本國劇場文化之中。最後階段,也就出現較成熟的表現,那就是運用原劇中的劇作技巧、戲劇結構、風格等創作出屬於本地的原創劇本。外來的劇作技巧與風格,成為原創劇本的重要依據。劇作家信手拈來,即可自由發揮,創作出佳作。這個「自由發揮,創作出佳作」的第四階段,正符合胡適所強調的「無形中受了影響,或是有意的吸收別人的長處,方才再繼續有進步。」而「別人的長處」正是具關鍵性的「劇作技巧與風格」。

  時至二十一世紀,由於東西劇場文化的急速交流,這四個階段的展演在台灣已處於並置共存狀態。所以觀眾們可以看到美國來的《西城故事》,原汁原味的北希臘劇團帶來的《伊雷克崔》。看過以色列劇團演出希臘悲劇《安蒂岡妮》,觀眾必然會對該團的跨文化詮釋印象深刻。各大學外語系非職業的畢業公演,繼續推出英、法、德、西、日等國名劇。戲劇系師生呈現的外國經典改編已成為主流,例如亞里斯多芬尼茲的《雲》、布希納的《沃依札克》、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契訶夫的《櫻桃園》、哈維爾的《越來越難集中精神》等等。社會劇團更是熱衷於外國劇作的跨文化改編,例如,台南人、果陀、綠光、當代等劇團近年來的呈現皆是如此。這股現代劇團向歐洲名劇的跨文化改編浪潮,也於1990年代吹向尋求「精緻化」的傳統劇團,特別是歌仔戲與布袋戲。

作者簡介

石光生

  1954年生於臺灣高雄縣。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戲劇博士,現為台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系專任教授。開設希臘戲劇、現代戲劇、台灣傳統戲曲、編劇等課程,並致力研究台灣偶戲。已出版「台灣世紀末三部曲」與「台灣世紀末續曲」系列等七部創作劇本。


目錄

目錄
自序

本土篇
第1章:1920-1940年代台灣現代劇場史的書寫與詮釋
第2章:蘭陵《荷珠新配》的演出與實驗劇場的歷史書寫
第3章:近來台灣傳統戲曲的歐洲作品改編
第4章:台語版《利西翠妲》的跨文化詮釋
第5章:紀蔚然《黑夜白賊》的跨文化挪用
外國篇
第6章:1583-1840英國戲劇對德國的影響
第7章:廉茲與布希納的戲劇理論與劇作技巧
第8章:莫里哀對十八世紀俄國喜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