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1,53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宗教命理 > 佛教 > 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史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印度佛教史

作者: 平川彰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 2002-10-23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600.00
市场价格: RM91.27
本店售价: RM81.23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印度正如一般所說的,是缺乏歷史的國家,確實的年代資料可說幾乎完全沒有,因此要撰寫《印度佛教史》,的確很勉強。但因為就歷史的發展去理解印度佛教是很重要的,所以有必要在儘可能的範圍內達成這個企畫。

  本書原本是打算寫到日本佛教為止的一冊書,因此以簡單的敘述與列出參考書的方式來撰寫,但時值東京大學處於大學學運期間之際,時間並不規律,而無法順利掌握全體的平衡,結果在撰寫之中,僅是印度佛教史就分為上下二冊,而放棄了中國佛教史、日本佛教史的撰寫。印度佛教史的敘述方式也有前後不一貫的地方,不過本書致力於兩點:以流暢而連貫的流變來掌握印度佛教史,及希望本書成為初學者也能理解的平易近人的佛教史;因此關於自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的教團史的展開、初期大乘佛教興起的情形,或大乘諸經典的內容等,給予比較詳細的說明;而關於部派佛教的教理、中觀派、唯識佛教,或如來藏思想等,也著力於平易近人的說明。所以龍樹以後的佛教敘述的份量增大,而將這些作為下冊。 

作者簡介

平川彰
1915年生,東京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梵文科畢業,曾任東京大學教授,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理事長。著有「律藏的研究」、「原始佛教的研究」、「初期大乘佛教的研究」、「大乘起信論」、「印度、中國、日本佛教通史」、「平川彰著作集」。


目錄

〈出版緣起〉
朝聖者的信仰之旅 林宏濤 3序論 21
印度佛教是什麼 21
印度佛教史的時代區分 25

第一章 原始佛教 29
 第一節 佛教以前的印度 30
 第二節 佛陀時代的思想界 32
 第三節 佛陀的生涯 37
  佛陀 37
  佛陀的出生 38
  釋迦的出生年代 39
  佛陀的出家 40
  修行 41
  成道 43
  最初的說法 45
  教團的發展 47
  佛陀的入滅 50

 第四節 教理 54
  教理之大綱 54
  四諦說 55
  中道與無記 57
  五蘊無我 58
  法與緣起 59
  十二緣起 63
  實踐論 66
  佛陀觀 69

 第五節 教團組織 71
  佛教教團的理想 71
  四眾 71
  僧伽 72
  波羅提木叉 74
  僧伽的修行生活 75

 第六節 原始經典的成立 78
  第一結集 78
  九分教與十二分教 82

 第七節 教團的發展與分裂 85
  佛滅後的教團 85
  政治情勢 87
  第二結集與根本分裂 88
  僧伽的相承與商那和修 90
  末田地與傳道師之派遣 93
  關於第三結集 96

 第八節 阿育王的佛教 100
  法敕 100
  阿育王的法 102
  佛教教團的援助 105

第二章 部派佛教 109

 第一節 部派佛教的分裂與發展 110
  部派佛教的性格 110
  第二結集與第三結集 112
  枝末分裂 114
  部派分裂的資料 121
  部派教團的發展 123
  錫蘭上座部 126

 第二節 阿毘達磨文獻 130
  論藏的成立 130
  由經藏到論藏 131
  上座部的論藏 132
  說一切有部的論藏 134
  其他部派的論藏 135
  註釋書 136
  其他部派的論書 140

 第三節 阿毘達磨的法的體系 142
  阿毘達磨與論母 142
  達磨與阿毘達磨 145
  勝義有與世俗有 146
  有為法與無為法 147
  勝義阿毘達磨與世俗阿毘達磨 148
  無為法與佛身 148
  有漏法與無漏法 150
  法的種類 150
  物質觀 151
  法的相攝 152
  煩惱 153
  心理的分析──心所法 154
  心心所法的俱生 156
  巴利佛教的心所 157
  其他部派的心所說 158
  主體的統一與持續 159
  心不相應行 161
  五位七十五法 162

 第四節 世界的成立與業感緣起 165
  三界 165
  世界的破壞與生成 167
  輪迴 168
  業感緣起 169
  四種緣起 170
  六因、四緣、五果 171

 第五節 業與無表色 174
  法與業 174
  行為的三種類176
  業說的起源 176
  業的本質 178
  表業與無表業 178
  作為戒體的無表色 179
  三種律儀 180
  業的種類與善惡的標準 181
  三世實有與過未無體 181

 第六節 煩惱的斷盡與修行的進展 182
  煩惱的意義 182
  九十八隨眠 185
  百八煩惱 186
  修行的進展 187
  巴利上座部的修行道階位 187
  三賢與四善根 190
  見道、修道與無學道 192
  十智 194
  禪定 195
  三界與涅槃 196

第三章 初期的大乘佛教 399

 第一節 阿育王以後的教團發展 200
  阿育王歿後的印度 200
  熏迦王朝 200
  巴胡特與山齊 201
  甘婆王朝 204
  西北印度與希臘人諸王 204
  塞迦族的入侵 207
  安息 207
  貴霜王朝 208
  案達羅王朝 212
  窟院 213
  佛塔、僧院的遺跡與大乘教團 208

 第二節 貴霜時代的大乘經典 221
  支婁迦讖的譯出經典 221
  最古的大乘經典 225
  般若經的南方起源說 225
  後五百歲的意義 226

 第三節 大乘佛教的源流 228
  大乘與小乘 228
  大小乘的意義 229
  大乘佛教的三源流 231
  部派佛教與大乘 231
  佛傳文學 232
  本生與阿波陀那 236
  佛塔信仰與大乘 238

 第四節 初期大乘經典的思想 243
  最古的大乘經典 243
  般若經類的經典 244
  華嚴經 246
  法華經 249
  淨土經典 251
  文殊菩薩的經典 255
  其他的大乘經典 257
  梵文原典 258

 第五節 初期大乘佛教的思想與實踐 259
  菩薩的自覺與自性清淨心 259
  波羅蜜之修行與弘誓之大鎧 261
  陀羅尼與三昧 263
  菩薩的修行 264
  菩薩的階位 265
  菩薩的教團 269

第四章後期大乘佛教 271

 第一節 教團之興衰 272
  笈多王朝之佛教 272
  摩醯邏矩羅王的破佛與伐臘毘的佛教 276
  戒日王 278
  阿旃陀與遮婁其王朝 278
  建志與護法 280
  波羅王朝的佛教 281
  印度佛教的滅亡 284

 第二節 龍樹與中觀派 288
  龍樹的傳記 288
  龍樹的著作 290
  緣起與空 295
  中道與三諦 297
  佛陀觀 299
  對後世的影響 301
  提婆 302
  羅羅跋陀羅 303

 第三節 第二期的大乘經典 305
  中期大乘經典 305
  五大部 306
  涅槃經 307
  如來藏思想的源流 309
  如來藏相關的經典 313
  解深密經的系統 315
  金光明經 320

 第四節 瑜伽行派的成立 322
  彌勒 322
  無著 327
  世親的年代 328
  世親的著作 332
  第五節 唯識的教理 336
  唯識的意義 336
  阿賴耶識說的源流 339
  唯心論 342
  空的思想與三性說 345
  三無性 350
  識的轉變 350
  阿賴耶識的轉變 352
  異熟轉變 354
  思量轉變 356
  了別境轉變 356
  唯識百法 358
  唯識的修行與轉依 359
  四種涅槃與四智 362
  佛陀觀 363

 第六節 如來藏思想 367
  如來藏思想的歷史 367
  如來藏的教理 369
  如來藏思想的發展 371
  阿賴耶識與如來藏 373
  大乘起信論 374
  如來藏緣起 377

 第七節 中觀派的發展 383
  中觀與瑜伽 383
  隨應破派 385
  月稱 386
  寂天 387
  自立量派 387
  清辯 389
  瑜伽行中觀派 391
  寂護與蓮華戒 392
  智心髓集與覺賢 394
  師子賢 395

 第八節 瑜伽行派的發展 398
  瑜伽行派論師的年代 398
  有相唯識派與無相唯識派 402
  陳那 405
  護法 407
  德慧與安慧 409

 第九節 佛教邏輯學的展開 411
  佛教邏輯學的前史 411
  因的三相 414
  九句因 416
  量與聖教量的意義 418
  現量與比量 420
  隨伴與遮遣 424
  天主的因明入正理論 427
  法稱 427
  對其他學派的影響 431
  法稱以後 432

第五章秘密佛教 441

 第一節 秘密佛教的意義 442
 第二節 原始佛教時代的秘密思想 445
  覺悟與咒術 445
  明咒 447
  護咒 449
  真實語 451

 第三節 從大乘佛教到密教 454
  雜密 454
  陀羅尼 455
  陀羅尼與口密 458
  四十二字門與種子 459
  印契與身密 461
  儀軌的發達 462

 第四節 純正密教的成立 466
  密教的旗手 466
  大日經的成立 469
  大日經的教理 471
  密教經典的四種分類 474
  金剛頂經的出現 475
  金剛頂經的思想 477
  理趣經的思想 482

 第五節 中期與後期的密教 486
  問題所在 486
  秘密集會的成立 488
  父續的流派 491
  生起次第與究竟次第 492
  母續的流派 498
  時輪教 501

後記 505
索引 507
略號表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