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85,59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保健 > 中医 > 中醫診斷學(新編版)
中醫診斷學(新編版)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中醫診斷學(新編版)

作者: 馬建中
出版社: 正中書局
出版日期: 2017-03-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50.00
市场价格: RM53.80
本店售价: RM47.3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中醫界一代宗師代表作
修習中醫者必讀經典
 

  中醫診斷的基本內容,包括「四診」、「八綱」、「證候分類」等診法。作者蒐集許多資料、引用古人學說,加上長期的臨床經驗,詳細說明中醫診斷的要點。

 

  ⊙許多複雜的病證,運用八綱來分辨,可以掌握要領,達到條理化,從而訂出合理的方劑獲得滿意的療效。

  ⊙經由豐富的臨床經驗,研究認識各種疾病的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將各種不同證候分類型,便於掌握醫治。

 
本書特色
 
  ◎中醫診斷須從整體著眼

  診斷時不單從有病的局部著想,亦須觀察季節、氣候和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緒和生活習慣等,這種整體觀念是中醫診療的基本觀念。

 
  ◎中醫診斷著重於探求病因

  病因是發病的根源,能直接傷害人體引發各種症狀。中醫所說的病因,主要包括人體正氣和病邪兩方面,即從病體全面來觀察,病邪固然是病因,但本身機能衰弱或亢奮,也是病因。

 
  ◎以四診合參了解病情及症狀

  透過望色、聞聲、詢問、切脈四診合參,以觀察和分析證候,也就是把症狀聯繫起來,分出主症、主脈。這樣才能正確掌握病情,不為任何假象所蒙混。

 
  ◎以八綱歸納分析病證

  將四診合參所得的結果,進行歸納分析,以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八個綱領區別病證的類型,由此引出相應的治療原則。

 
  ◎將證候做分類,便於掌握施治

  證候是身體失去正常機能時,產生的病變現象,雖交錯複雜、變化多端,卻有一定規律,因此將不同的證候分為若干類型,有助理解疾病的本質,並施以適當的治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馬建中
 

  別名馬光亞,為著名中醫師,在台灣懸壺濟世長達五十年,期間作育英才無數,樂於提攜後進,臨床經驗傳授毫不藏私,當年儼然成為台灣中醫界的共同導師,堪稱台灣中醫界一代宗師。

 

  本書奠立「辨證論治」的基礎理論,使中醫學百家爭鳴歸於一宗,馬醫師因此獲得兩岸中醫界一致肯定,並獲選為近代中國中醫百名之列。著有《中醫診斷學》、《溫病學》、《臺北臨床三十年》、《中醫外診學》、《中風與昏厥之辨證與經驗》、《溫病學新解》、《中醫如何治療肝病》、《臨床辨證與經驗實錄》等。

 

  歷任

  ˙中國醫藥學院副院長

  ˙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所長

  ˙中國醫藥學院專任教授兼中醫系主任

  ˙中國醫藥學院兼任教授

  ˙考試院中醫師考試典試委員

 


目錄

編輯大意
 
第一篇 緒 論
第一章 中醫診斷的特色

 

第二章 中醫診斷的基本精神與內容 
第一節  診斷的整體性 
第二節  探求病因的重要性  
第三節  四診八綱與證候分類的關聯性 

  

第二篇 四診
第一章 望診 
第一節  整體診察
一、望形質
二、望動態
三、望神色
第二節  局部診察
一、頭面部的望診
(一) 頭部
(二) 面部
二、喉及頸項部的望診
(一) 喉部
(二) 頸項部
三、五官部的望診
(一) 目部
(二) 耳部
(三) 鼻部
(四) 口唇部
(五) 齒與齦部
(六) 舌部
1.舌質的診察
(1) 舌質的基本認識
(2) 舌質辨證的分型
2.舌苔的診察
(1) 舌苔的基本認識
(2) 診察舌苔的注意點
(3) 舌苔辨證的分型
四、四肢的望診
(一) 手足
(二) 掌腕
(三) 指甲
(四) 魚際
(五) 小兒指紋
五、前後二陰的望診 
(一) 前陰
(二) 後陰
附:排泄物的望診
六、皮膚的望診
(一) 腫脹
(二) 發黃
(三) 痘瘡
(四) 斑疹
(五) 白瘖
(六) 癰疽疔癤
 
第二章 聞診 
第一節  聲音的聞診
 一、正常的聲音
 二、病變的聲音
(一) 發聲
(二) 語言
(三) 呼吸
(四) 咳嗽
(五) 嘔吐
(六) 呃逆
(七) 噯氣
(八) 太息
(九) 噴嚏
第二節  氣味的聞診  
一、病體的氣味
二、病室的氣味
 
第三章 問診  
第一節  對一般情況的詢問 
第二節  問生活習慣和精神環境
第三節  問既往病史與家屬健康關係 
第四節  問發病時間與過去醫療情形 
第五節  問現在證狀
一、問寒熱
二、問汗
三、問頭身
四、問二便
五、問飲食與口味
六、問胸腹
七、問耳目
八、問睡眠
九、對婦女的問診
十、對小兒病的問診
 
第四章 切診
第一節  脈診  
一、診脈的意義
二、診脈的部位和臟腑分配  
三、診脈的方法
四、正常脈象 
五、二十八脈與主病 
六、脈象的鑑別與幾個重要辨脈法 
七、敗脈診法 
八、婦人診脈 
九、小兒診脈 
第二節  按診 
一、肌表按診
二、手足按診 
三、胸腹按診
四、額頭按診 
五、腧穴按診 
 
第三篇 八綱
第一章 陰陽
一、陽證與陰證
二、真陰不足與真陽不足
三、亡陰與亡陽
四、由陰陽辨別生死
 
第二章 表裡
一、表裡的寒熱虛實
二、表裡同病
三、半表半裡之證
四、表證入裡、裡證出表
 
第三章 寒熱
一、寒證與熱證
二、寒熱之上下
三、寒熱之真假
 
第四章 虛實
一、虛證與實證
二、氣血的虛實
三、虛實真假的辨別
 
第四篇 證候分類
第一章  氣血辨證
第一節 氣的病證
一、氣虛
二、氣滯
第二節 血的病證
一、血虛
二、血瘀
三、血熱
第三節 氣血同病
一、氣滯血瘀
二、氣血俱虛
三、氣隨血脫
 
第二章  臟腑辨證
第一節 心的病證
一、心氣虛與心陽虛
二、心血虛與心陰虛
三、心火上炎
四、心痺
第二節 肺的病證
一、肺氣不宣
二、肺失肅降
三、肺氣虛
四、肺陰虛
第三節 脾胃和腸的病證
一、脾失健運
二、脾不統血
三、胃氣虛寒
四、胃熱
五、胃陰不足
六、胃氣上逆
七、腸虛滑脫
八、腸液虧耗
第四節 肝與膽的病證
一、肝氣鬱結
二、肝火上炎
三、肝陽上亢
四、肝風內動
五、肝血虛
第五節 腎與膀胱的病證
一、腎陰虛
二、腎陽虛
三、腎精不足
四、腎氣不固
 
第三章  六淫與痰食辨證
第一節 風的病證
一、外感風邪
二、風邪入侵經絡
三、風邪致病的辨證注意點
第二節 寒的病症
一、外感寒邪
二、寒痺
三、寒痛
四、寒瀉
五、寒疝
六、寒邪致病的辨證注意點
第三節 熱、火、暑的病證
一、實熱
二、虛熱
三、暑濕
四、暑熱
五、熱(火、暑)邪致病的辨證注意點
第四節 濕的病證
一、濕阻
二、濕熱
三、濕邪致病的辨證注意點
第五節 燥的病症
一、感受燥邪
二、傷津與傷陰
三、血燥
四、燥邪致病的辨證注意點
第六節 痰的病證
一、濕痰
二、寒痰
三、熱痰
四、風痰
五、痰濁上擾
六、痰迷心竅
七、痰留經絡、肢體
八、痰留胸脇
九、痰證致病的辨證注意點
第七節 食積(食滯)的病證
一、傷食
二、腸胃積滯
三、脾虛夾食
四、食積致病的辨證注意點
 
第四章  傷寒與溫病辨證 
第一節 六經辨證
一、太陽病
二、陽明病
三、少陽病
四、太陰病
五、少陰病
六、厥陰病
第二節 衞氣營血辨證
一、衞分證
二、氣分證
三、營分證
四、血分證
五、心包證
第三節 六經辨證與衞氣營血辨證 
 
附錄
附錄一 名家論著選錄
附錄二 歌訣選讀  
附錄三 證候分類治法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