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1,740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 > 知天者: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索
知天者: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索
上一张
知天者: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索
下一张
prev next

知天者: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索

作者: 何儒育,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社: 遠流
出版日期: 2018-11-29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50.00
市场价格: RM69.20
本店售价: RM60.9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探究西漢儒家知識理論;在西漢氣化論的思想底蘊中,從整全的「認知者」的視角,討論結合感官知覺、理性認知與氣化感通能力的認知主體、以「天道」為根源的典籍與經驗知識內涵,以及蘊含體知、氣化感通與理性認知的知識形成途徑;並從西漢諸子常用的「聲訓」出發,討論西漢儒家具體性思維的名言表達,暨能較細膩而完整地勾勒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拓展漢代學術的研究向度。

本書特色

  以歷時性的筆法完整呈現西漢儒家知識理論的主要命題、理論脈絡及其間的發展變化,縱橫並進,條理分明,著力甚深;而這樣的切入角度,更能為漢代思想研究展開一新視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何儒育


  臺灣府城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北市立復興高中專任國文教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忻慕論語與莊子,摯愛教學與創作,研究領域為兩漢哲學。嘗獲王叔岷教授論文獎、南瀛文學獎散文首獎,著有《董仲舒春秋繁露君王觀研究》、〈論莊子德充符之創傷療癒〉等學術論文十餘篇。
 


目錄

致謝
張序/張蓓蓓
陳序/陳麗桂
 
第一章 緒論
一、「知識理論」概念釐定與核心論題
(一)民國以來中國哲學知識論之主要論題
(二)唐君毅論「知之主體」與「知之對象」
(三)牟宗三論「智的直覺」
(四)《荀子》知識論提供之借鏡
(五)西漢儒家知識論之研究現況
(六)「知識理論」之指涉與論題
二、從《漢書.藝文志》釐定「西漢儒家論著」
 
第二章 究極於「天道/道」之知識類別與內涵

一、「道 / 天道」之可知性
(一)從求言詔「知天道」之治術需求
(二)西漢諸儒對「道/天道」可知性之討論
(三)以「天道」為根源之知識分類與內涵
二、《周易.繫辭》傳統下仰觀俯察的經驗知識
(一)天文地理之自然知識
(二)奠基於「禮」之人文知識
(三)「心—氣—臟腑」之生理知識
三、素王大法與六藝知識
(一)「六藝」知識及其作用
(二)感應與天譴:災異知識與解釋
(三)公羊視野下歷史知識之理解與詮釋
1. 從「過秦」風氣論歷史知識與天道法則之連結
2. 商周時期「歷史知識」貫通「天道」之詮解傳統
3. 由「先王故典」至「為漢立法」
結語:以「天道」為根源的知識類別
 
第三章 《新語》、《新書》所見西漢前期黃老治術下之儒家知識理論
一、「質樸之性」之轉化潛能
二、「知」之能力
(一)節制統攝知覺官能
(二)感官知覺能力
(三)主動修為之能力
(四)理性認知能力
(五)感應能力
三、《新語》與《新書》論知識形成途徑
(一)適宜認知之「心」的修為
(二)典籍知識形成之過程
(三)結合認知之「體知」
(四)氣化感通之「知」
結語:以道德修為穩固知識
 
第四章 〈賢良對策〉與《春秋繁露》所見獨尊儒術下之儒家知識理論
一、人性中「善善惡惡」之潛質
二、「人副天數」脈絡下的知之能力
(一)「和心求當」之情緒節制
(二)「察物」之感官知覺能力
(三)陰陽相應而起之感應能力
(四)「知心覽先王」之理性認知能力
1. 以「神明」為前提之「思」
2. 「心」之類推與歸納
3. 「心」之湛思自省
三、「知微」之知識形成途徑
(一)適宜認知之「心」與「氣」之修為
(二)「知微」的途徑
1. 「貫比而論」之認知途徑
2. 透過道德修為完成認知
3. 「氣同則會,聲比則應」之氣化感知
結語:《春秋》「貴微」與學者「知微」
 
第五章 揚雄《法言》所見「潛於六藝」之儒家知識理論
一、再議「善惡混」之人性轉化潛能
二、「神心恍惚」狀態下「知之主體」「知」之能力
(一)「神心恍惚」之身心狀態
(二)「存神索至」之「認知」能力
三、《法言》所論「潛」之知識形成途徑
(一)「神明」:適宜認知之「心」的狀態
(二)「潛」之認知途徑
(三)「類比」之「智」
結語:以神明「潛」於六藝
 
第六章 西漢儒家諸子之思維方式與名言表達
一、文字所構成的天道與人世
(一)先秦傳世典籍論文字之起源與作用
(二)自「窮事微」至「深察名號」
1. 西漢前期諸儒論「窮事微」之文字作用
2. 董仲舒論聖化的「名號」
二、「聲訓」之名言表達與思維方式
(一)陸賈與賈誼之「聲訓」運用
(二)「某者,某也」展現出的思維方式
(三)《淮南子》「聲訓」運用參照
(四)《春秋繁露》之「聲訓」運用
(五)「深察名號」下「聲訓」展現之「譬喻思維」
三、「比興思維」論經典詮釋之思維方式
(一)展現具體思維之「比」與「興」
(二)陸賈與賈誼之「比興」思維與經義詮釋
(三)從「比興」思維論董仲舒「微言」詮釋
結語:展現「具體性思維」之名言表達與詮經方式
 
第七章 結論:成為通經致用的「知天者」
一、知之主體涵括感性、理性與氣化感通能力
二、以「天道」為根源之六藝、史事與經驗知識
三、展現「具體性思維」的「類比」與「聲訓」
四、涵括感知、認知與體知的「知識形成」過程
五、知識的開放詮釋性
六、扣合西漢諸儒之關懷與論述風格之「知識理論史」
 
尾聲:朝向對話的研究展望
附表:主要論著版本考辨與所據本說明
徵引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