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0,46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社会科学 > 政治 > 大辯論:左派與右派的起源
大辯論:左派與右派的起源
上一张
大辯論:左派與右派的起源
下一张
prev next

大辯論:左派與右派的起源

作者: 李文
出版社: 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 2018-12-2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00.00
市场价格: RM61.50
本店售价: RM54.1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美國Amazon.com選書
  第一本完整介紹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起源

  全球極右派勢力崛起!
  民粹思維抬頭、國家主義盛行
  台灣向左走?向右走?
  選前喊左派,選後變右派?

  我們常聽說的「激進左派」「保守右派」,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般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難以解釋清楚,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主張,影響我們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更牽涉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以及社會文化。

  本書作者李文(Yuval Levin)曾任美國總統小布希的公共政策官員,也是著名政論雜誌《國家事務》(National Affairs)創辦人,他引領讀者回到二百多年前,藉由知名政治家:主張自由激進、支持美國獨立的潘恩(Thomas Paine),以及保守主義健將、主張改革應循序漸進的柏克(Edmund Burke),兩人之間對立的大辯論,進而理解當今人們為何會有如此壁壘分明的左、右派之分。

  兩個世紀以來,世界由兩個涇渭分明的陣營組成:以潘恩為代表的激進黨和以柏克為代表的保守黨。法國大革命期間,兩位意識形態巨擘在「改革的保守主義」與「重建的激進主義」之間爭執不下,左派與右派由此而生。

  面對社會,我們是要對運轉良好的政策心懷感激、鞏固現狀,還是要對措施不當的政策心懷憤怒、破舊立新?為了減貧,我們是希望由政府出資補貼窮人,還是由民間社團幫助窮人?
左、右派對婚姻平權、土地正義、賦稅改革、基本薪資、社會福利,又有何不同主張?

  《大辯論》深刻檢視了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這兩個哲學信仰系統對於自由、正義、平等、人性、歷史、理智與改革等概念的不同理解,並進一步說明二者的對立,對當今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凡試圖理解個中要義的讀者,都可以從本書尋得答案。

名人推薦

  沈清楷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徐世榮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陳宜中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陳芳明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顏擇雅 作家、出版人
  吳景欽 真理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推薦序文)

媒體讚譽

  《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
  《外交雜誌》(Foreign Affairs)、《旗幟週刊》(The Weekly Standard)
  《評論雜誌》(Commentary)、《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文(Yuval Levin)


  芝加哥大學政治哲學博士,曾任美國總統小布希的公共政策官員、《國家事務》(National Affairs)雜誌創辦人暨編輯、道德與公共政策中心(the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er)赫托高級研究員(Hertog Fellow),也是《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與《旗幟週刊》(The Weekly Standard)特約編輯。

  李文經常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曾出版《分裂的共和國》(The Fractured Republic),目前住在美國馬里蘭州。

譯者簡介

王小娥


  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畢業。曾任軟體工程師和媒體編輯,譯有《艱難時代》、《把世界的重量擔在肩上 》、《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導讀》、《超越平凡:自我的力量》、《非常性心理的自我診療》。
 
謝昉


  中國政法大學畢業。曾在中國政府機關和網路媒體工作,譯作有《柏拉圖導讀:不經考察的生活不值得過》。

 


目錄

推薦序
前 言
導 論
 
第一章 舞臺上的兩種生活
第二章 自然與歷史
第三章 正義與秩序
第四章 選擇與義務
第五章 理性與慣例
第六章 革命與改革
第七章 世代與生活方式
結 論
致 謝
注 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