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1,527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小说 > 文学研究 > 花落:張愛玲美國四十年
花落:張愛玲美國四十年
上一张
花落:張愛玲美國四十年
下一张
prev next

花落:張愛玲美國四十年

作者: 淳子
出版社: 立緒
出版日期: 2017-09-30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60.00
市场价格: RM55.40
本店售价: RM48.8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張愛玲:「只要我活著,就要不停地寫。」
孤寂的異鄉人——張愛玲的下半生

  張愛玲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上海的張愛玲(1920—1952)
  關鍵字:顯赫家世、問題少女、背叛家族、香港求學、公寓女作家、瞬間繁華、亂世姻緣、黯然離場。

  第二階段為美國的張愛玲(1955—1995)
  關鍵字:文藝營閃婚、紐約墮胎、重訪邊城、詞語事件、垃圾事件、人蟲大戰、中秋辭世。

  寫作對於張愛玲或許就是一種滿足。然而自踏上美國的那一刻起,張愛玲在上海的輝煌,就此宣布過期作廢。

  四十年輾轉於舊金山、紐約、波士頓、洛杉磯,此期間遇見賴雅,再婚,墮胎,喪偶,創作,纏身的疾病與蟲子……

  每當命運發生變化,張愛玲的第一反應便是空間移動——搬家,上海如斯,美國四十年,張愛玲更是瘋狂逃逸,搬家一百多次,搬得家徒四壁。這本張愛玲傳記,便是循著張愛玲的形跡,循著她的平金繡花鞋展開去的。

  當代知名海派作家淳子女士,跨海親自走訪張愛玲赴美四十年生活與工作的足跡:學校、同事、鄰居和街道,從東岸到西岸,以張愛玲的各個停駐之所,串連起她的人生故事:與丈夫的親情、和夏志清等友人的友情,及她在英語世界跌撞的文學夢等。

  在這本書中,淳子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輔以歷史照片、踏訪紀錄,再現了一個獨特而生動的張愛玲,展示了她最人性、最真實、最隱祕的一面,以及,張愛玲的氣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淳子


  上海女作家,張愛玲研究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文藝編輯、復旦大學特約研究員、復旦大學海派文化研究社副社長、上海社科院國際文化交流學會理事、原上海東方廣播電台主持人、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巴頓魯治榮譽市長、澳大利亞雪梨旗袍協會榮譽會長等。

  出版作品有《花開:張愛玲上海三十年》、《花落:張愛玲美國四十年》、《民國瑣事》(以上皆立緒文化)、《旗袍》、《口紅》、《民國風雅》、《白天睡覺的女人》、《上海閒女》、《上海老房子裡,點點胭脂紅》、《前天》、《與名人約會》、《名人訪談》等共計500萬字。曾獲廣電部優秀編輯獎、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金筆獎、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優秀節目獎、上海作家協會優秀作品獎以及省市級、行業協會各類獎項二十多種。


目錄

推薦序 旗袍,張愛玲,上海格調/王嵐(上海女作家)
作者序 關於張愛玲,關於此書/淳子

剪輯錯亂的記憶
羅湖橋,是一個關卡,關乎命運。
張愛玲排在長長的隊伍裡,等待過關。
那條地界,從此,把她的生命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

紐約,拜碼頭
一九五五年,張愛玲抵達紐約,這是她喜歡的城市,
這裡充滿活力和機會,也和上海更相近。
她要去拜碼頭——胡適先生。
她希望胡適是一座橋梁,幫助她抵達文學的彼岸。

奉子成婚,拒絕母親身分
金門大橋在雲霧之下,橋塔高擎著鋼索,如一尊巨型的紅色臥佛。
那一刻,她在上海的輝煌被宣布過期作廢。
但是她心裡是有夢的。她要在英語世界,做一個女版的林語堂。

入籍,靜好歲月
一九六一年,張愛玲踏上臺灣島,打算採訪軟禁中的張學良和趙四小姐,
雄心勃勃地啟程,但是命運卻很吝嗇。這個行程,成為了傷心之旅。
也許,她在上海,已經用完了她所有的運氣。

波士頓寡婦,《紅樓夢》,華爾騰湖
一九六七年,賴雅死了。
那一年,張愛玲四十七歲,急景凋年,一連串的蒙太奇。
歲月如殺豬刀,刀刀見痕,毫不手軟。
但她用一抿嘴的微笑,挽住了荒蕪。

學院裡的夜蟬,詞語事件
造物主讓她成為文學天才,也讓她在人世間受苦。
曾經,張愛玲的文學才華,拯救不了她的婚姻,
如今,也拯救不了她的學術生涯。
一個不世出的貴族女子,活在堅硬的現實裡,是何其不易!

重回中文文壇,人蟲大戰,病態搬家
張愛玲是亂世佳人,世不亂,人亦不佳。
從一九八三年開始,張愛玲進入一個自設的亂世。
住了十年的公寓發現了蟲子和跳蚤,日常生活被疾患的重量壓迫變形,
她選擇搬家——開始了離奇的逃亡生涯。人蟲大戰就此開始。

最後的渡口,遺囑
一九九五年,張愛玲放棄了再次搬家的計畫。
她太累了。獨居,不再是歡愉,而是沒有期限的囚禁。
在最後的居所,張愛玲把自己形容成老鼠洞裡的人,不見光。
她決定撒手。她說,人生最可愛的當兒便在那一撒手罷。

探尋遺失的《海上花》英譯本
胡蘭成說:「她是個人主義的,蘇格拉底的個人主義是無依靠的,
盧梭的個人主義是跋扈的,魯迅的個人主義是淒厲的,
而她的個人主義則是柔和的,明淨。」
張愛玲的人生,如斯。

千瘡百孔,依賴陌生人的慈悲
張愛玲的情感,充滿了懸疑,構成了一部文學史的懸案,
雖然《小團圓》已經夠徹底,徹底得一個也不放過,
但是沒能說出來的、無法說出來的,
還是超出了張愛玲的勇氣,超出了張愛玲的尺牘文本。

附錄1 朱天文和胡蘭成
附錄2 孤島——張愛玲美國四十年文學臺本
附錄3 張愛玲離開上海後的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