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2,49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购买过此商品的人还购买过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小说 > 文学研究 >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
上一张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
下一张
prev next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

作者: 孫康宜(Kang-i Sun Chang),呂立亭(Tina Lu),李惠儀(Wai-yee Li)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7-08-3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1300.00
市场价格: RM200.00
本店售价: RM176.0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您可能也会喜欢下列商品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完整全譯、不刪不剪
集合美國十幾位重要知名漢學家
為一般普通大眾讀者
共同撰寫新角度、新觀點、整體連貫、可通讀
1375年之前至當代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華語語系文學

  由美國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哈佛大學宇文所安教授主編,田曉菲、伊維德、艾朗諾、王德威、奚密、賀麥曉、石靜遠等知名英美漢學家執筆撰寫的《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的中國文學這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上下各卷各章因作者各異其趣的學術與表達風格,呈現不同的敘述面貌。

  一部新的文學史,是一次重新檢視各種範疇的機會,既包括那些前現代中國的範疇,也包括1920年代出現的新文學史所引入的範疇。重新檢視並不意味著全盤拒斥,只意味著要用證據來檢驗各種舊範疇。──宇文所安

  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從頭到尾地閱讀《劍橋中國文學史》,就像讀一本小說一樣。我們的目的是閱讀,而非提供參考。我們的目標不是寫一本傳統的文學史,而是寫成一本文學文化史,想把它做得有趣一點。──孫康宜

  .劍橋大學出版社的系列國別文學史之一,該系列由著名學者主編,因定位的讀者目標為一般大眾,故力求以敘事的方式寫成一部整體連貫、可通讀的文學史,而非僅供專家參考的研究性論著;同時又能把相關領域最前沿的觀點和學術成果呈現出來。

  .《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分別由知名學者宇文所安、孫康宜主編,作者涵括十幾位美國漢學界的重要學者。全書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了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中國文學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

  .《劍橋中國文學史》力圖實踐一種新的文學史觀,即文學文化史:相對於傳統的文學社會學分析,更重視物質文化發展──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雜誌與報紙副刊等──對文學的影響;相對於對作家個體的強烈關注,更注重文學史的有機整體性,及對一些傾向和潮流的梳理;相對於以朝代斷代、將文學史與政治史重合,則更強調文學、文化的歷史自主性;相對於傳統文學史致力於將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則更注重文本的不確定性……因而作者問題,文學的接受史,印刷文化,選集的編纂,文本的製作、流傳與改寫等等,在本書中獲得更多關注。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從上古時期漢語書寫肇始及早期銘文等問題入手,追溯了這一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學傳統的起源。到了本卷結束的十四世紀下葉,商業印刷文化已高度發展,在文言文寫作之外,新興的城市白話寫作已逐漸蔚為大觀。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各章描述一些重要王朝的興衰起滅、宮廷在文學生產中扮演的角色、孕育著名大作家的社會及物質語境、亞洲其他各國的文化影響,包括佛教的輸入等等。而在這一長時段中,寫作以及對寫作的闡釋,已從附著於宮廷貴族的文士們的特殊技能,轉變為一個大帝國菁英階層的根本身分象徵。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以1400年前後形成的明代文化開篇,貫穿滿族治下的清代,直至當代中國文學,以迄華語語系發展近況。這一時期多樣的文學形式和風格顛覆了傳統的文學範疇,因而本卷文學史的寫作也相應包括多樣主題,如政治審查對文學的影響、印刷文化的變遷、朝代更疊與文學發展、青樓文化、女性作家等等。除了詩詞、小說、戲曲、說唱文學等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外,還深入探討西方文學的漢譯,現代「新小說」的興起等等。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

孫康宜

  美國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別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有《詞與文類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合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合作主編《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編《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以中文出版了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自傳《走出白色恐怖》(增補本)(2012)。2016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美國哈佛大學James Bryant Conant特級講座教授,任教於比較文學系和東亞語言文明系。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和比較詩學。研究以中國中古時代(200-1200)的文學為主。主要著作包括《晚唐》(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2006)、《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2006)、《諾頓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1996)、《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論集》(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1996)、《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992)、《迷樓》(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1989)、《追憶》(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1986)、《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Omen of the World: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1985)、《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1980),《初唐詩》(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1977)等等。譯有《杜甫詩集》(The Poetry of Du Fu)。
  
作者簡介

呂立亭(Tina Lu)


  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主要著作包括《人、身、心:《牡丹亭》和〈桃花扇〉中的身分認同》(Persons, Roles, and Minds: Identity in Peony Pavilion and Peach Blossom Fan, 2001),《明清文學中的意外亂倫、割骨療親以及其他奇遇》(Accidental Incest, Filial Cannibalism, and Other Peculiar Encoun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2008)。
  
李惠儀(Wai-yee Li)

  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談情說幻》(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Love and Illu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1993)、《歷史的解讀與書寫》(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2007)、《明清文學的女子與國難》(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2014)。與伊維德及魏愛蓮合作主編《清初文學中的創傷與超越》(Trauma and Transcendence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 2006),並與杜潤特(Stephen Durrant)和史嘉伯(David Schaberg)合作翻譯《左傳》(2016)。201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商偉(Shang Wei)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杜氏中國文化講座教授。研究興趣為印刷文化、書籍史、思想史以及中國明清時期的小說和戲劇。著有《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儒林外史》研究》(Rulin waishi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2003)。其他研究主要關注《金瓶梅詞話》、晚明文化以及明清時期的小說評點。此外還合編有幾種論文集,包括與王德威合編的《王朝危機與文化創新:晚明至晚清以降》(Dynastic Crisi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from the Late Ming to the Late Qing and Beyond, 2005)。
  
伊維德(Wilt L. Idema)

  先後在荷蘭萊頓大學、日本及香港學習中國語言文化,1970至1999年任教於萊頓大學,2000年起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中國文學。以英文和荷蘭文發表多篇關於中國宋代至清代通俗文學研究之作,英文近作包括與管佩達(Beata Grant)合編的《彤管:中華帝國的女性書寫》(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2004)、《孝道與救贖:兩種觀音寶卷》(Personal Salvation and Filial Piety: Two Precious Scroll Narratives on Guanyin and Her Acolytes, 2008)、《孟姜女哭長城:十個版本譯介》(Meng Jiangnü Brings Down the Great Wall: Ten Versions of a Chinese Legend, 2008)、《包公與法治:1250至1450年代詞話八種》(Judge Bao and the Rule of Law: Eight Ballad Stories from the Period 1250-1450, 2010)等。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30與80年代的中國小說》、《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中國小說十講》、《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如此繁華:王德威自選集》、《後遺民寫作》、《1949: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寫實主義小說的虛構:茅盾,老舍,沈從文》、《現代抒情傳統四論》、《現當代文學新論:義理.倫理.地理》、《華語語系的人文視野:新加坡經驗》、《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等。200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25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石靜遠(Jing Tsu)

  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研究集中於中國現當代文學以及思想文化史,包括十九世紀至今的科學主義與大眾文化、種族、民族、方言以及離散(diaspora)問題。著有《失敗、民族主義與文學:現代中國身分的建構》(Failure, Nationalism, and Literature: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Identity, 1895-1937, 2005),《中國移民文學中的聲與文》(Literary Governance: Sound and Script in Chinese Diaspora, 2010)。
  
賀麥曉(Michel Hockx)

  美國聖母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研究集中於現當代中國文學的創作機制和傳播媒介,以及現代詩和詩論。代表作為《文體問題:現代中國的文學社團和文學雜誌(1911-1937)》(Questions of Style: Literary Societies and Literary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 1911-1937, 2003)。
  
奚密(Michelle Yeh)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教授。研究領域集中於中國現代詩、比較詩學和翻譯。主要著作有《現代漢詩:1917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17, 1991)。另編譯《中國現代詩歌選集》(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92),合作編譯《楊牧詩選》(No Trace of the Gardener: Poems of Yang Mu, 1998),《台灣現代詩選》(Frontier Taiwan: An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2001)以及《今生有約:黃翔詩選》(A Lifetime Is a Promise to Keep: Poems of Huang Xiang, 2009)。中文著作有《現當代詩文錄》(1998)、《從邊緣出發:現代漢詩的另類傳統》(2000)、《芳香詩學》(2005)、《台灣現代詩論》(2009)等。
  


目錄

聯經中文版序 孫康宜
英文版序 孫康宜 宇文所安
致謝 孫康宜

卷下導言 孫康宜

第一章 明代前中期文學(1375─1572) 孫康宜
一 引言
二 明初至1450年的文學
(一)政治迫害和文字審查
(二)宮廷戲曲和其他文學形式
(三)永樂朝的台閣體文學
三 1450─1520:永樂朝之後的文學新變
(一)舊地點,新視野
(二)戲曲和民歌
(三)八股文
(四)1450年之後:台閣體文學的新變
(五)復古運動
(六)蘇州的復興
四 1520─1572:中晚明之際的文學
(一)貶謫文學
(二)重建女性形象
(三)改造小說中之英雄主義
(四)戲曲的改寫與創新
(五)後期復古派:後七子

第二章 晚明文學文化(1573─1644) 呂立亭
一 引言:晚明與書籍史
二 菁英形式
(一)文社
(二)李贄:職業作家
(三)詩歌與詩歌理論
(四)詩歌與職業文人
(五)非正式寫作
三 小說與商業菁英
(一)引言
(二)《金瓶梅》
(三)小說評注
(四)敘事生態
(五)馮夢龍與凌濛初
四 戲曲
(一)南方戲曲的興起
(二)《牡丹亭》與「情教」
(三)作偽與崇尚真實
(四)尾聲

第三章 清初文學(1644─1723) 李惠儀
一 物換星移
(一)從晚明到清初
(二)清初人對晚明文化的回顧與反思
(三)文學的社會根基
二 清初文學的歷史與記憶
(一)面對歷史
(二)記憶文學
(三)風流雲散
三 新舊之間
(一)翻案與圓融
(二)奪胎換骨:評點、續書、傳承
(三)新典範、新正宗
四 別有天地
(一)幻界
(二)戲劇的總結與高峰
(三)1723年的文學景觀

第四章 文人的時代及其終結(1723─1840) 商偉
一 引言
二 漫長的乾隆時期:文學與思想成就
(一)知識生活與文學流派
(二)文人小說的形成
(三)文人劇與地方戲
三 失去確定性的時代:1796─1840
(一)拓寬的視野
(二)閨秀與文學
(三)鞏固文人文化:前景與掙扎

第五章 說唱文學 伊維德
一 引言
二 早期的敘事詩、變文和諸宮調
三 早期的寶卷和道情
四 詞話和俚曲
五 表演與文本
六 鼓詞、子弟書及其他北方說唱類型
(一)鼓詞
(二)子弟書
(三)其他類型
七 彈詞和江南地區其他說唱類型
(一)白蛇和小青
(二)彈詞表演
(三)女性彈詞創作
(四)清曲和山歌
八 南方傳統說唱
(一)木魚書
(二)竹板歌和傳仔
(三)潮州歌冊和台灣歌仔冊
(四)女書文學
九 寶卷(續)
十 四大著名傳說
(一)董永和織女
(二)孟姜女和長城
(三)梁山伯與祝英台
十一 結語

第六章 1841至1937年的中國文學 王德威
一 1841─1894:文學寫作與閱讀的新論爭
(一)從龔自珍到黃遵憲:詩學的啟示
(二)文的復興:桐城派的悖論
(三)頹廢與俠義:早期現代小說的興起
(四)早期現代文人的形成
二 1895─1919:文學的改革與重建
(一)文學改良的論爭
(二)晚清文學生產 
(三)小說的多重軌跡
(四)革命(revolution)與迴旋(involution)
三 1919─1937:現代文學時期
(一)五四運動與文學革命
(二)現代初期:1920年代的文學和文人文化
(三)鴛鴦蝴蝶派
(四)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五)與現實主義對話
(六)抒情中國
(七)現代主義:上海、北京及其他地方
四 翻譯文學、印刷文化和文學團體
(一)西方文學和論述之翻譯 石靜遠
(二)印刷文化與文學社團 賀麥曉
五 尾聲:現代性與歷史性

第七章 從1937年迄今的中國文學 奚密
一 引言
(一)抗戰文藝
(二)統一戰線:重慶
(三)日趨成熟的現代主義:昆明與桂林
(四)淪陷北京的文壇
(五)上海孤島
(六)香港避難所
(七)延安與整風運動
(八)殖民地台灣
二 內戰結束及新時代的開始(1949─1977)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
(二)台灣
(三)香港
三 互動與抗爭(1978年迄今)
(一)中國大陸
(二)台灣
(三)香港
四 印刷文化的近期轉變與新媒體的興起 賀麥曉
(一)中國大陸國內出版體系的轉變
(二)海峽兩岸出版及國際版權貿易
(三)全球文學市場
(四)新媒體
(五)論壇
(六)審查
(七)網路文學與印刷文學的關係

結語 華語語系書寫與華人離散 石靜遠

參考書目
本卷作者簡介(依本卷目次排序)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