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1,52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小说 > 文学研究 >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第三輯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第三輯
上一张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第三輯
下一张
prev next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第三輯

作者: 李怡
出版社: 秀威經典
出版日期: 2017-01-12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60.00
市场价格: RM86.20
本店售价: RM75.9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華人世界第一份民國文學研究的專門性刊物
開啟重返民國歷史現場的文學研究運動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從二○一五年末開始出版,為一新創辦的學術叢書,預計每半年出版一冊,由李怡、張堂錡兩人主編。
 
  本輯推出「國民黨文藝政策與民國文學」專題,特別收錄姜飛、封德屏、洪亮、牟澤雄、傅學敏、錢振綱、崔末順等多位學者針對過往國民黨在抗戰期間、南京政府等時期的文藝政策,對於民國文學的發展有何影響所發表的精采論文。並且,為使讀者可以省思「民國文學」的本質,「觀念交鋒」專欄收錄李瑞騰的「我看『民國文學』」文章與周質平的「漢字繁簡的再省思」等專文。另外更特別收錄由陳芳明主持,李瑞騰、周惠民、陳國球、楊儒賓等學者參與出席對於「1949:民國文學、歷史、思想的交會與分流」的圓桌座談珍貴記錄。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創辦,是為了提倡一種返回民國歷史現場進行文學研究的學術理念。堅持學術立場、文學本位、開放思想則是本刊的宗旨。我們認為,在「民國框架」下討論問題,不僅可以積累一批被忽略的史料,而且最終也有助於形成與現代漢語文學相適應的研究思路和學術模式,從而擺脫長期以來受制於歐美學術範式的宿命,並與西方學界進行平等對話。

  「民國文學」作為一個學術的生長點,其意義與價值已經得到學界的肯定。現代文學的研究,在經過早期對「現代性」的思索與追求之後,發展到對「民國性」的探討與深究,應該說也是符合現代文學史發展規律的一次深化與超越。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我們深信,學術界將可以在這方面開展更多的合作機制與對話空間。

  本輯專題:「國民黨文藝政策與民國文學」

  姜 飛/任卓宣與左翼文學思潮
  封德屏/國民黨來台後軍中文藝的推展
  洪 亮/論抗戰期間「三民主義文藝政策」提出之原因
  牟澤雄/南京政府時期國民黨文藝政策實踐的一種方式
  傅學敏/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的劇本審查
  錢振綱/論三民主義文藝政策與民族主義文藝運動之矛盾及其政治原因
  崔末順/五〇年代台灣文藝雜誌所反映的民族主義文藝論

本書特色

  √ 是華人世界第一份有關民國文學研究的專門性刊物。

  √ 政大「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堂錡、北京師大「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李怡共同主編。

  √ 透過這份刊物,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發展與突破將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和重要貢獻。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

李怡


  四川重慶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學術集刊主編。主要從事中國現代詩歌、魯迅及中國現代文藝思潮研究。出版有學術專著《中國新詩的傳統與現代》、《中國文學的現代性:批判的批判》、《七月派作家評傳》、《魯迅的精神世界》、《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作為方法的「民國」》等十餘種。

張堂錡

  台灣新竹人。文學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撰、專刊組組長、政大華語文教學學程主任。目前執教於政治大學中文系,並任政大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文學、台灣散文及澳門文學研究,出版有學術專著《黃遵憲的詩歌世界》、《白馬湖作家群論稿》、《個人的聲音 ──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現代文學百年回望》、《民國文學中的邊緣作家群體》等十餘種。
 


目錄

【觀念交鋒】
李瑞騰/我看「民國文學」
周質平/漢字繁簡的再審思
許俊雅/「薄命詩人」楊華的〈女工悲曲〉與趙景深〈女絲工曲〉的關係
周維東/1949 年之後的台灣文學是否屬於「民國文學」?

【專題論文 國民黨文藝政策與民國文學】
姜飛、封德屏/主持人語
姜飛/任卓宣與左翼文學思潮
封德屏/國民黨來台後軍中文藝的推展
洪亮/論抗戰期間「三民主義文藝政策」提出之原因
牟澤雄/南京政府時期國民黨文藝政策實踐的一種方式─以南京《文藝月刊》為例
傅學敏/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的劇本審查
錢振綱/論三民主義文藝政策與民族主義文藝運動之矛盾及其政治原因
崔末順/反共文學的古典詮釋─50 年代台灣文藝雜誌所反映的民族主義文藝論

【一般論文】
張中良/民國文學歷史化的必要與空間
妥佳寧/華語語系蒙古族文學中的殖民與「自治」
許維賢/從台灣到南洋的萬里尋妻─以默片演員鄭連捷和周清華為媒介的通俗劇探析
王婉如/論1930 年代抗戰後上海知識分子的分化
張惠珍/林獻堂與民國─以《灌園先生日記》、《東遊吟草》為考察對象

【書評書論】
周志煌/豐富的模糊性─《1949 禮讚》讀後
張堂錡/從《民國老試卷》看民國想像與民國氣象

【圓桌座談 1949:民國文學、歷史、思想的交會與分流】
張堂錡/「1949」是研究民國文學不能避開的關鍵年代
陳芳明/重新解釋,開啟新的思維與視野
楊儒賓/如何面對、思考「1949」?
陳國球/「1949」為香港文學帶來許多生命的傳奇
李瑞騰/從「1949」觀察東南亞華文文學的發展
周惠民/錯亂與融合交織的「1949」
張堂錡/澳門文學發展史上的「1949」
陳芳明

【新銳園地】
劉蓮、林旻雯、江曉輝/陳敬之的民國文學史觀初探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稿約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撰稿體例
第四輯主題徵稿:日記中的抗戰與文學
第五輯主題徵稿:胡適、1917 與民國文學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