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4,86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宗教命理 > 佛教 > 品味佛家智慧
品味佛家智慧
上一张
品味佛家智慧
下一张
prev next

品味佛家智慧

作者: 蘇樹華
出版社: 文經閣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2-07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00.00
市场价格: RM46.20
本店售价: RM40.7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菩提

  佛教都說些什麼?

  從佛教文化的本質上來講,佛教並不是「阿公阿婆」那個意義上的宗教迷信,而是返觀自鑑、自我修養的一門學問。所謂返觀自鑑,就是回轉過來,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就是「真實的自己」,也叫做「覺悟的彼岸」。

  正是因為這個「覺悟的彼岸」,需要回轉過來,才能認識得清楚,所以,佛教裡說「回頭是岸」。這也就是說,回過頭來,認清這個「真實的自我」,就是佛教裡所說的「覺悟的彼岸」。在佛教看來,覺悟的彼岸,並不在遙遠的地方,而是在每個人的當下。

  在大多數人眼裡,佛教只不過是「求求」「拜拜」的迷信行為。這樣看待佛教的人,只看到了佛教文化的表面形式,而沒有看到佛教文化的「故事裡面的故事」。在大多數人看來,在佛教文化所說的那個世界裡,既有受苦受難的云云眾生,也有智慧超然的諸佛菩薩。既有痛苦不堪的此岸世界,也有清淨莊嚴的彼岸世界。既有溝通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的方法,也有修行成佛的內在要素。從表面形式上來看,佛教文化不過如此。

  佛教文化真是這樣簡單嗎?如果是這樣簡單的話,那麼,佛教文化為什麼折服了那麼多的仁人志士呢?為什麼給中國文化帶來了那麼深刻的影響呢?漢代末期,佛教文化傳到了中國。從那時起,佛教文化就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仁人志士,因此,也影響著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使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發生了一個文化質變。佛教文化的傳入,使比較拘謹的儒家文化,也具有了超然的特徵,因此而產生了宋明理學。佛教文化的傳入,使著相修煉的道教文化,也具有了心性論的特徵。由於佛教文化的影響,我國的文學、藝術,哲學、民俗等等,也都上升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境界。由此可見,佛教文化是有著深刻的人文內涵與高遠的人生境界的。

  就本質上來說,佛教文化是關於我們的心靈世界的文化。就像古代名著《西遊記》,它既有著通俗易懂的表面意思,又有深奧玄妙的人文內涵。如果人們能夠藉助於佛教文化的宗教形式,達到了自我認識、自我修養的目的,達到了提升人生境界的目的,這樣,也就實現了佛教文化的目的。離開了人的心性修養,佛教更無其他目的。

  從本質上來講,佛教文化不是向外追尋的,而是返觀自鑑的。佛教裡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與諸佛菩薩沒有什麼兩樣。這也就是說,人人都有一顆「本來清淨的心」。這顆「本來清淨的心」,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我們的「主人公」。佛教文化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讓我們認識這個「主人公」——認清我們自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蘇樹華


  男,1961年生人,山東梁山縣人,曲阜師範大學副教授,2003畢業於南京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中國佛教哲學,中國教育哲學。師從賴永海先生。2005年,被南昌大學聘為教授、江右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2005年,台灣南華大學聘為客座教授。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赴韓國首爾大學做訪問學者。發表論文20餘篇,出版《洪州禪》(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國佛學各宗要義》(中華書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譯釋》(宗教文化出版社)、《悟心歸元》(宗教文化出版社)、《大話佛家智慧》(齊魯書社)等八部專著。
 


目錄

第一章  打開佛門
佛教都說些什麼?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佛教的心學立場
眾裡尋她千百度
——佛教的返觀自鑑
即世而超然,超然在世間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向性中作,莫向心外求
——佛教的人生實踐
慈悲為懷,普度眾生
——佛教的慈悲為懷

第二章  文人與禪
白居易與鳥窠禪師
歐陽修與明教禪師
韓愈與大顛禪師
李翱與藥山禪師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
黃庭堅與晦堂禪師
裴休相國與黃檗禪師

第三章  佛教的幾種空觀智慧
佛教中所說的幾種空觀
空心含萬相,一塵亦不染
因緣所生法,佛說即是空
欲知佛境界,當人須親證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第四章  佛教的幾種般若智慧
實相般若
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眷屬般若

第五章  心的淨化與心的解脫
即相而離相,本分天然佛
一法亦不著,即是真解脫
心光常寂體,念念虛生滅
隨緣應萬事,應處實能幽
天堂與地獄,盡在一心中
心淨佛土淨,萬法隨心動

第六章  佛教的無住妙行
無我不是真無我,超越小我證大我
隨緣應酬萬般事,心上不著即解脫
住境著相虛縈繞,頓悟心源本解脫
理論見解終不是,須是當人識得真
善用諸相不著相,隨緣任運自在行
善用文字離諸相,以心傳心悟真乘

第七章  佛教的宗教隱喻
返觀自鑑悟本有,即是如來真實意
方便化城非真實,一乘了義只當下
著相住境受繫縛,當下無心即解脫
意解卜度終不是,放下意解證菩提
力士額珠本自有,眾生法身皆具足
一珠普現一切珠,一切寶珠一珠現
故事裡面有故事,表層之下有深義
諸佛之師是文殊,文殊之師又是誰
清淨法身人人有,百千萬億化無窮
一心具足十法界,法界萬相唯一心
無量劫來無壅滯,大通智勝是自心
菩提之心本自有,息下狂心證菩提
迷己逐相娑婆苦,回頭證真是彼岸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第八章  證體啟用,妙用無窮
神道設教方便門,慈悲普度諸眾生
返觀一鑑悟真我,本來無縛亦無脫
回頭識得本來面,在在處處體安然
萬法起處即是真,諸法滅處即生處
事來則應過即休,無縛無脫過生活
神通妙用非奇特,看破幻相神自通

第九章  唯心淨土與健康人生
自心清淨佛淨土,清淨無為大有為
濟世利人超然情,超然情懷利群生
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差別相上百千殊,歸元至本一真心
平常胸懷平常事,人生無處不解脫

第十章  佛教修行的一般原理
佛教修行的目標
淨心的一般原理
禪宗的修行方法
淨土宗的修行方法
密宗的修行方法
生活中的修行方法
消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