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5,26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社会科学 > 政治 > 毛澤東為什麼發動文化大革命
毛澤東為什麼發動文化大革命
上一张
毛澤東為什麼發動文化大革命
下一张
prev next

毛澤東為什麼發動文化大革命

作者: 胡平
出版社: 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 2016-06-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50.00
市场价格: RM53.80
本店售价: RM47.3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文革浩劫,首先的、主要的、大量的是政治迫害,是史無前例的思想罪和文字獄。物極必反,它理當激發出強大的自由化運動。事實上,文革結束後,中國首先爆發的也正是自由化運動,包括民間的民主牆運動和官方的思想解放運動,平反冤假錯案,批判兩個凡是,等等。這一強大的自由化運動在89民運達到高潮,但是被鄧小平的六四屠殺所中斷。在談到文革浩劫時,我們更不應該遺忘的是殘酷的政治迫害以及廣泛而深刻的恐懼。基於文革的慘痛教訓,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終止政治迫害,結束一黨專政。這應是我們紀念文革五十週年的重點所在。

  本書收錄了我就文革問題前前後後寫的二十幾篇文章,希望它能對讀者瞭解文革、評價文革有所助益。——胡平

  文化大革命開始於1966年春夏之交,今年剛好屆滿五十年。文革的影響雖然擴及全中國,受害者不分黨內黨外,左派右派,但其爆發的那一年,全國包括初中三年及高中三年的中學生,可謂首當其衝。他們被通稱為老三屆,除了被迫中斷學業,投入一場史無前例的鬥爭與破壞,而且在歷經三年的文革後,接著又被迫下鄉向貧下中農學習,等到毛澤東去世,四人幫垮台,下鄉知青返回城市,這一代人不僅已荒廢了十年的學業,也耽誤了正常的戀愛、婚姻、家庭與生育,許多人就此虛度一生,淪為文革的犧牲品。本書作者即出身老三屆,他結合自身在文革時的經歷,參考諸多史料,剖析毛澤東發動文革的動機與文革前後的時空背景,佐以一些歷史人物的際遇和言行,為文革的發展及影響勾勒出一幅較為清晰的輪廓。

  雖然中國歷史上不乏誤國與暴君專政,亦不乏種族相殘導致的民不聊生,但毛澤東堪稱集昏君與暴君之最,不僅斷送了無數人的生命與青春,其發動的階級鬥爭、骨肉相殘,更任由人類的獸性凌駕於人性,將本已奄奄一息的傳統文化與寶貴資產破壞殆盡。因此,文革五十年雖然不值得紀念緬懷,卻不該被世人遺忘,尤其在諸多歷史真相被刻意隱瞞,而文革世代已日漸凋零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秉持史家之筆,以宏觀角度,在歷史的斷垣殘壁中探掘真相,稍還無數受害者一絲公道,即使如此,也難以撫慰修補他們受創至鉅的心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胡平


  1974年生於中國北京,七歲隨母親到四川,1966年高中畢業,適逢文革,參加文革兩年半,下鄉插隊五年。1973年底返回成都,又當了五年臨時工;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班,主修西方哲學史,獲哲學碩士學位。1979年投入民主牆運動,於民間刊物《沃土》上發表《論言論自由》長文,1980年參加地方人大代表選舉,當選為北京大學海澱區人大代表;畢業後兩年未分配工作,其後分別在北京出版社和北京社科院任職;1987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課程,1988—1991年當選中國民主團結聯盟主席,先後在《中國之春》和《北京之春》雜誌主持筆政。現居美國紐約,任《北京之春》主編,中國人權執行理事,獨立中文筆會榮譽理事。
 


目錄

前言
毛澤東為什麼發動文化大革命
比賽革命的革命—對文化革命的政治心理學分析
「紅色恐怖」與「全面內戰」
從卞仲耘之死談起
 
李志綏回憶錄
解讀晚年周恩來
「惜乎不中秦皇帝」—重審林彪罪案
理解文革的一個特殊角度—讀王力《現場歷史—文化大革命紀事》
為何周恩來與朱德都死在毛澤東之前
 
文革研究的里程碑—讀徐友漁《形形色色的造反—紅衛兵精神素質的形成及演變》
為每一個受難者留下記錄—讀王友琴《文革受難者》
永恒的紀念與永遠的認同—讀楊小凱《牛鬼蛇神錄》
 
為什麼當代獨裁者都那麼強調思想
文革是三年還是十年?
 
讀周舵〈我母親的自殺〉一文有感
鄧拓之死—文革中自殺現象案例研究
對聯、〈出身論〉和《中學戰報》—我在文革中的一段經歷
 
老三屆的悲劇
知青一代愧對鄉親
我們沒有自己的歌
 
三十年後談「四五」
也談所謂「毛澤東時代的平等傳統」
毛派的尷尬及其前景
 
毛澤東的幽靈與中共的命運
評毛澤東熱
 
後記—文革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