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03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社会学/社会工作 > 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上一张
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下一张
prev next

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作者: 陳麗華
出版社: 台灣大學出版
出版日期: 2015-11-16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50.00
市场价格: RM69.20
本店售价: RM60.9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臺灣客家人的族群認同從何而來?」

本書採取歷史人類學的觀點,以六堆為研究對象,

重新思索近三百年來國家因素對臺灣客家族群認同形塑的影響。
  六堆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客家聚落,也是桃竹苗地區之外的第二大客家聚居區。不過,「六堆」並不是一個可以在地圖上找到的地名,它其實是高雄市及屏東縣境內十二個鄉鎮的合稱。其地域名稱來自於清代當地人士組織的軍事性地域聯盟,至今還可清楚分辨不同地域的堆別。

  本書採取歷史人類學的觀點與方法,試圖描繪及說明臺灣六堆地區的客家族群認同,如何經歷清帝國、日本到戰後中華民國三個不同政權的治理,在這近三百年的時間中逐漸形成與演變的歷史。臺灣客語群體的地方文化和認同在清帝國統治時期,已與其祖籍地華南社會存在差異。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則使得臺灣「客家」的想像逐步形成,只是更大程度和語言文化聯繫起來,血統色彩則較為淡漠。而血統色彩強烈的所謂「中原客家」族群觀念,則是在進入二戰末期以及戰後,才逐漸深入臺灣社會。

  本書特別著重在「族群」與「國家」之間的互動,作者在本書指出,國家既是行政治理的機構,同時也是文化理念的集合體,而族群意識的衍生和表達,深深地植根於不斷變化的國家意識當中。它並不僅僅透過制度性因素表現出來,亦透過禮儀和象徵表現出來。不同國家政權治理下的禮儀和文化元素,如何在臺灣六堆巧妙地、選擇性地納入歷史記憶的框架,成為晚近表達客家認同的方式,亦為本書的論述重心。

  本書以六堆地區的客家族群為研究對象,探討當地客家文化及習俗,在隨著不同政權治理,從清領、日治到民國之下,因應時空背景及政策更迭,而衍生出不同的認同形式。作者並藉此闡述族群與國家之間的結構基礎。

名人推薦

  本書透過各類歷史材料的蒐集與整理,將具體的人物行動與反應鮮活地刻畫出來,但是又往往經過不同材料的交叉比對分析,而不致流於只是當事者的片面說詞。這些嚴謹的鋪陳與論證,往往是以流暢而引人入勝的敘說方式進行,而不會流於一般學術論文的艱澀。這充分展現歷史人類學取向的優點。……這是一本論證嚴謹、又有相當可讀性的著作,值得向客家研究、臺灣研究的學者,以及一般讀者推薦。??王甫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