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0,329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建筑 > 香港造城記:從垂直到立體之城
香港造城記:從垂直到立體之城
上一张
香港造城記:從垂直到立體之城
下一张
prev next

香港造城記:從垂直到立體之城

作者: Barrie Shelton,Justyna Karakiewicz,Thomas Kvan
出版社: 三聯
出版日期: 2015-08-28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580.00
市场价格: RM89.20
本店售价: RM78.5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香港:密度和空間形態的論述
盆菜式的城市化
新都市生活的先鋒
 
  本書作者在香港發現了未來城市的發展模式:現今世界上唯一支持高強度「垂直的」和「立體的」生活的城市。實際上,無論站在香港的哪個地方,你都可能身處高樓的陰影之中,然而與此同時,你只需要花幾分鐘便走到海邊或山腳下,更多的時候還有山有水。 香港這個具有小城市足跡的大都市,乘車出行時公共交通的使用率達90%,與自然親近,被描述成「一種新都市生活的偶然先鋒」,獲得了全球的密切關注。
 
  本書以清晰的文字、二百餘幅數據圖表,展現香港一個多世紀的城市發展之路,如何實現在山海環繞和人口爆發式增長的不利環境下對土地的合理開發,走向多層次的立體之城。在本書中,香港的城市演進可以追溯到圍村和店屋,以及當代垂直和立體的都市:塔樓、基座加塔樓、高架橋、自動扶梯和多層次城市生活的其他組成部份。本書便是對香港都市建設的過去和當前,以及某種程度上,可能的未來形態的探究;以及其呈現和確立的重要人造垂直、立體的類型先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巴里.謝爾敦(Barrie Shelton


  墨爾本大學建築、土木和規劃學院城市設計專業副教授。

賈斯蒂那.卡拉奇威茨(Justyna Karakiewicz)

  墨爾本大學建築、土木和規劃學院城市設計專業副教授。

湯瑪斯.柯萬(Thomas Kvan)

  墨爾本大學建築、土木和規劃學院教授、院長。

譯者簡介

胡大平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哲學系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城市哲學與城市批評史研究”首席專家。

吳靜

  香港大學哲學系博士。


目錄

中文版序
致謝

第一章  強城之邦
閃回:1960 年代
對緊湊型城市的需求
複雜性、密度和強度:資源、範圍和意圖
 
第二章  先例
中國的圍合式居住
香港的圍合式社區
九龍寨城
重慶大廈
香港的店屋
 
第三章  狹長的、低矮的和擁擠的:從水坑口到二戰
第一類主導建築形態:中式店屋
密集的、狹窄的和陡峭的:維多利亞
新世紀、新規則、新交通
新城市、舊形態:九龍
跨海城市:維多利亞— 九龍
附言:歐文附件
 
第四章  體積日趨增大、高度逐漸上升:戰後幾十年
難民潮和一落千丈的貿易
劫後重生:H 型大廈和擁擠文化
公共住宅改革:平板式大廈
新條例:體積增大和懸桁樓面增多
新條例回顧:高而非大
變化與延續
山脊間的城市
九龍的騰飛:插上工業的翅膀
越過龍山:為新城建設的基礎設施
 
第五章  垂直之城和立體之城:1980 年之後
世界之城的興起
重心的轉移
永不遠離自然
 
第六章  基座和塔樓
覆蓋地基
抬高地基
立體的基礎,孤立的高樓
連接地基
隔離地基
無處不在的形式
立體化的地基
 
第七章  新興的立體之城:要素
重新定義地面
空間中的運動
分層化的功能
 
第八章  結論:垂直之城和立體之城
補遺  在老城區和新界車站探索立體化發展
對老城區的改造:旺角
創造新城:古洞的那托比亞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