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8,178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科学 > 总论 > 風險社會典範轉移: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
風險社會典範轉移: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
上一张
風險社會典範轉移: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
下一张
prev next

風險社會典範轉移: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

作者: 周桂田
出版社: 遠流
出版日期: 2014-1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市场价格: RM58.50
本店售价: RM51.50
用户评价: comment rank 5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中末期以來全球新興科技衍生各類科技風險與不確定性,在全球化網絡散播、流通下,迅速擴散為對生態、健康、倫理、族群、性別與社會分配等衝擊,而嚴重的工業跨境污染更造致全球氣候變遷劇烈、災變威脅。這些跨界的環境污染及科技風險,將當代文明帶向高度無法預見、無意圖後果的轉型爭議。全球化風險文明衝擊,除了巨大的影響經濟社會、社會安全體制的穩固性、生態環境的永續,也全盤的挑戰人類健康、倫理、社會風險,並威脅人類生存與社會分配正義的基石,而啟動人類社會無止境、不可逆的鉅變。因此,我們需要擬定新的社會分析理論與變革議程。

  本書從認識論探討當代風險社會的形成、全球在地化風險研究與政治實踐、新興風險治理典範之建構,指出當代人類面臨劇烈的結構、行動與知識本質等變遷,需要的巨觀與微觀兼備的治理思維與視野,並反省當代政治社會制度能耐與決策模式之改變契機。

  本書第一部分(1-4章)處理傳統社會學中「個人 / 群體」的現代性衝突,範圍包括風險社會下的結構轉變、個人化風險與生活風格的影響。此外,本書也從認識論角度分析不確定性的知識系統與對科技化社會的無知。第二部分(5-6章)反省「全球 / 在地」的佈局張力,著力於科技與經濟交錯的關係網路,與鑲嵌其中的全球化在地風險實態。第三部分(7-8章)聚焦在「專家 / 常民」的溝通機制。本書認為專家政治並未解決當代科技的不確定性,他們狹隘的實證主義與管制手段反而妨礙社會科技民主的發展。面對這樣的問題,本書指出風險溝通的重要與新溝通典範的必要,在認知科學有限性與社會複雜性的前提下,應建立開放多元、多層次參與的風險評估架構,在持續整合民眾共識的情況下,以「開放性、持續性的社會建構」,做為解決當前風險議題的方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周桂田


  1992年臺大社會系畢業,1994年臺大社研所畢業,旋即赴德國慕尼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攻讀,於1999年取得博士學位。師承德國社會學思想巨擘Professor Ulrich Beck,歸國後致力於倡議、轉化與創造「風險社會」於臺灣及東亞社會的新理路。對近十年政府與民間高度對立不信任之「僵局風險治理」與學術斷裂社會關懷根基,認為須儘速轉轍,否則無法因應規模遠超過於二十世紀的全球科技、經濟、環境、社會與倫理之鉅變。目前任職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並擔任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目錄

序言:風險社會的嚴峻考驗 / 顧忠華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現代性與風險社會

 一、前言
 二、「風險」之問題意識
 三、現代性與社會秩序的反思
   1. 工業社會的理性邏輯與風險社會的「反身性」邏輯
   2. 制度化的危機與社會秩序
 四、現代性與風險結構
   1. 風險結構與社會分化
   2. 社會與自然
 五、結構與行動
   1. 結構化歷程
   2. 結構與行動互為辯證
   3. 結構與行動的轉轍
 六、結論

第三章 個人化與風險自由
 一、前言
 二、風險個人化
 三、風險生平與風險自由
   1. 生活形式的個人化(Individualisierung der Lebens?form)
   2. 風險生平-自我模塑的生平
   3. 自由的弔詭-風險自由
 四、行動的轉轍
   1. 行動存在之計畫
   2. 自我文化、自我組織、自我政治-「由下往上的政治」(Subpolitik)
 五、結論

第四章 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
 一、前言
 二、科學化的現代社會
 三、現代性的弔詭:科技、專家與知識系統構成風險
   1. 科技系統全球化結果及風險
   2. 專家系統壟斷支配的風險
   3. 知識系統與風險
 四、(無)知、現代及不確定性
   1. 無知、無意圖的結果及自我危害(Self-endangerment)
   2. 科學不確定性
 五、「無知」建構風險
 六、「社會理性」與科技政策
 七、結論

第五章 從「全球化風險」到「全球在地化風險」
 一、前言
 二、短論全球化
 三、建構「全球化風險」概念
 四、全球化風險之動態邏輯
   1.全球化風險的動態邏輯
   2.全球化風險的動態性面向
 五、切入全球在地化
 六、思考全球在地化風險
   1.風險形成特性
   2.在地社會的政治、社會特殊的關係脈絡
   3.全球化與在地化過程中互為辯證
 七、結論

第六章 全球化下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
 一、前言
 二、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
 三、全球化下風險社會之結構
   1. 高科技風險
   2. 當代市民之風險個人化
   3. 全球化風險之動態結構
   4. 全球化風險類型
    ‧國家經濟到全球經濟風險
    ‧全球結構性失業風險
    ‧科技發展與全球風險
    ‧生態風險的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風險
    ‧全球化之政治風險
 四、當代市民社會(風險社會)之政治實踐
   1. 風險管理政府
   2. 次政治(Subpolitik)

第七章 新興風險治理典範
 一、前言
 二、科技創新與風險治理
 三、當代社會風險治理與管制結構
   1. 技術官僚之科技決策與專家政治
   2. 鐵的牢籠:狹隘實證主義之風險決策
  四、風險治理典範之轉型
   1. 歐盟之新興典範倡議
   2.  IRGC治理典範之倡議
 五、全球在地化風險治理與科技民主的反省
 六、結論

第八章 風險溝通、評估與信任
 一、前言
 二、公眾對科學的理解
   1. 揚棄欠缺模式之風險溝通
   2. 風險溝通與信任
 三、風險評估新典範-從量化模式到尋求品質之風險評估
   1. 後常態科學
   2. 邁向開放性風險評估
   3. 專業民主化
 四、風險感知、溝通與信任
   1. 風險感知與信任
   2. 風險溝通與評估循環互動
 五、結論

第九章 結論:風險社會典範轉移

參考文獻